1933年2月24日,鲁迅与杨杏佛(中)、李济之(左)合影楔子 1926年11月7日,是一个星期天。在厦门,正是秋冬之交的时候,有些荒凉的厦门大学校园里,连日吹着萧瑟的海风[详细]
2020-03-13
一、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起 所谓抒情传统中的美学发展,实际上是相对文学史而言的。从文学史角度来讲宋词的美学发展,并不能限制在宋词方面,还要牵涉到[详细]
2020-03-12
李泽厚提出的“救亡压倒启蒙”理论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和文学界几十年。但现在重新思考一下,却发现这一命题是个伪命题。因为“启蒙”本身就属于&ldq[详细]
2020-03-11
林斤澜和汪曾祺 20 世纪80 年代,汪曾祺和林斤澜跟文学青年一起聊小说,问起小说的结构,汪曾祺答曰:“结构的原则:随便。”啊哈,林斤澜心想我讲了一辈[详细]
2020-03-10
诗歌关乎心灵,启发人们“同情”于万物的敏感,从来都生发共鸣共振。 怀着此种心情,当代诗人阿莱士·施蒂格用诗集《从伤口另一端》去探明生活经验[详细]
2020-03-09
疫情期间,陈平原在家给学生直播上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1 因为一场疫情,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国人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春节。在这段特殊时期里,阅读和写作成了许多人日[详细]
2020-03-06
汪曾祺先生晚年的走红,大概是他也未曾料到的。八十年代初,人们开始注意到他,先生却笑而对之,旧态依然。印象里他越到老年,越有古风。第一次见到他,像是早就熟悉的[详细]
2020-03-05
陈寅恪先生一、引言 中国现代学术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程,阮元说:“学术盛衰,当于百年前后论升降焉。”[1]在十九与二十世纪之交,中国学术由传统向现代转[详细]
2020-03-04
BBC根据萨利·鲁尼小说《普通人》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剧照。 论文学社交圈的认可度,爱尔兰姑娘萨利·鲁尼被类比成当代的菲茨杰拉德和塞林格,是有道理的。[详细]
2020-03-03
当下提到报告文学,总将其与“非虚构”对标,使二者互为假想敌。尽管两个概念均为二十世纪的舶来品,但二者的存在场域和发展语境都大相径庭。1980年代引进中[详细]
20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