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影视艺术 > 电影

《我和我的祖国》:对祖国的深情礼赞

时间:2019-10-23 11:24:14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宋心蕊、赵光霞
      原标题:《我和我的祖国》:对祖国的深情礼赞

  今年国庆档,主流大片接连上映,与新中国成立70年阅兵式形成了火爆的互动传播矩阵。尤其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丰富多样的人物类型、温暖深情的故事讲述,唤起了无数观众的家国情怀与时代记忆,创造了流量与能量兼备,口味与口碑俱佳,叫好与叫座双赢的积极效应。仅仅上映一周就创造了20多亿元的票房佳绩,成功点燃了国庆档期,树立了新时代主流影片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范例。

  影片选取了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中七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编设了“前夜”“相遇”“夺冠”“回归” “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等系列故事群,带领着观众重温新中国成立、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开幕、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经典时刻。这一个个被历史镌刻、被国人铭记的瞬间,见证着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面对如此高昂宏大的礼赞主题,影片别出心裁地以小见大,塑造了身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既有取材史实的真实人物,如开国大典自动升旗装置设计师、香港回归仪式升旗手、原子弹研究人员、舍己扶贫基层干部、备飞护航女飞行员;也有大胆创设的艺术形象,如上海里弄小男孩、北京出租车司机、迷途知返的失足青年等。这些在大事件中鲜为人知的小人物,默默无闻而又矢志不渝地将“小我”的人生篇章,无私地融入共和国的“大我”华章中。他们所承载的奉献、牺牲、拼搏、捍卫、坚守的时代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凝聚成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隔”的坚强信念,也生动地表达着“历史是人民写就的”价值主题。

  大时代的风云壮怀激烈,小人物的故事可亲可敬。时代变迁,人生各异,命运殊途,在慨叹与唏嘘中,影片赋予了历史温暖人心的热度,以唤醒集体记忆的感召力,激发全民的家国情怀。不同时代的故事,体现出极强的代入感,让不同代际的观众可以从各自的生命体验出发,在我和时代、我和祖国的记忆唤醒与情感共鸣中,获得思想的升华。

  《我和我的祖国》邀请七位国内知名导演,通过七个故事讲述新中国七十年发展历程的结构,确实有别于以往主流影片较多依靠重大题材、明星荟萃吸引观众的传统方式,颇具新意。但是,不同创作取向的导演如何把握各自艺术个性的平衡?不同类型的故事之间如何保持叙事风格的统一?不同时代的人物如何兼顾情感基调的协调?当然,最关键的是,如何让七个故事首尾贯通,吸引不同代际的观众,突破传统主旋律影片叫好不叫座的瓶颈?这确实是影片需要解决的难题。

  影片的热映显示了创作者所具有的艺术创意能力与成熟的生产工艺水准,故事内部构思精巧,节奏明快,故事之间相互映照,有机衔接,一气呵成,起伏有致,引人入胜,极具观赏性。一方面是类型化叙事手法的纯熟应用,既有传统电影叙事手法经典再现,如“前夜”中升旗倒计时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叙事模式;也不乏商业类型片悬念叙事的娴熟应用,如“相遇”中的原子弹爆破成功与“护航”中故障解除,再如“北京你好”中出租车司机的趣味叙事。多种叙事手法交互作用,让故事的讲述饶有趣味,有效调动了观影的愉悦度。另一方面是风格化叙事艺术的成功把握,让影片的基调始终较好地控制在质朴深情、温暖奋进的向度上,不仅营造了富有历史阶段的生活质感与时代氛围,如里弄、胡同、市井的生活景观,家用电器上留存的生活方式,而且呈现了广阔的社会场景与生活容量。大量使用关键性细节对于叙事的引导作用也起到了不容低估的效用,比如“前夜”中旗杆上的阻断球、“回归”中的钟表、“夺冠”中的电视天线、“北京你好”中的奥运会门票。细节叙事的精巧设计,令故事饱满有力。

  当观众们手拿国旗,举家前往影院;当《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曲在影院内伴随着观众们的合唱响起,流动的是万众一心的歌声,凝聚的是中华儿女的爱国情。这一声声催人奋进的时代赞歌,这一幕幕的时代故事,要远比票房更长久。

   (作者:杨乘虎,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