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幽深 以笔拟刀
万壑松风图(中国画)李唐(北宋)
《万壑松风图》局部
《万壑松风图》局部
《万壑松风图》局部
【画家读画】
《万壑松风图》是南宋画家李唐的代表作,其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并称为“宋画的三大精品”。画家李唐(1066—1150),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他在北宋徽宗朝时任职于宣和画院,在“靖康之难”后渡江至杭州,高宗绍兴年间重新建立画院后,又重回画院供职。李唐的生平跨越南北两宋,经历两代皇家画院,他的艺术风格也呈现了从青绿山水,到北宋范宽一路的细笔水墨山水,再到南宋时期水墨粗笔山水的历程变化,其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南宋的山水画坛,是两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画家。《万壑松风图》完成于1124年,为李唐南渡前的作品,也是其“北派山水”风格的集大成之作,这幅作品亦被指出已显现出李唐后期艺术风格转变的端倪,且因为画上题写有清晰的纪年,这幅作品对中国美术史上宋代山水画风格的演变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万壑松风图》画风浑厚雄壮,为典型的中堂式构图,上留天,下留地,布局饱满,画面繁复,其山石的描绘笔法遒劲,多用小斧劈皴,呈现出十分浑厚的质感。那么这幅作品坚硬的山石结构、茂密幽深的氛围,乃至所呈现的历史厚实感是如何构造的?除了对艺术欣赏、对美术史的研究建构有所裨益外,这幅传世名作又能带给当代的中国山水画家怎样的创作思考?下面我将《万壑松风图》对北派山水的传承、对山水画构图空间的拓展以及皴法的创新等几方面来阐述这幅作品给我带来的思考和启发,以《万壑松风图》与古人做一场美学上的对话。
遒劲细致的山石笔法
正统的北派山水构图,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构图之变是李唐这幅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而中国画一个要素的变化必定也会牵动其他要素的变化,这种视角的拉近对画家如何改变、描绘近处物象的笔法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如何求新求变,推进笔墨的探索亦是古今中外画家亘古不变所思考的问题。
《万壑松风图》画面的三分之二以下都布满了景物,近景处的山石、茂密的松树群映入眼前,并一直延伸到画面的右上方。山石低矮浑厚,松树群郁郁葱葱,呈现出一种十分幽深的氛围,这些极度细致的描绘给整幅画面带来了无限的深度。而要论这幅画面中李唐的笔法呈现,首先必须谈到其对斧劈皴的发展和运用。皴法即表现山石纹理肌理的笔法,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中国山水画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皴法,是中国山水画构成中的重要元素。李唐之笔墨上承范宽,其山石的外轮廓以中锋运笔,线条十分方直硬挺、锋利有力,而内部的皴法则十分密集,皴擦变化亦非常丰富。山石整体呈现出特别坚硬,似乎有被斧头凿过的痕迹。这便是后来在南宋山水画中被发扬光大,并成为中国山水皴法中一类的斧劈皴。虽据史家研究,斧劈皴起于唐代李思训,但在李唐的作品中有着集中的呈现,其用笔十分贴合北方山石的物理特征。
而与山石的描绘相比,画面中近处及远方山顶处都为密林,画家以多层的渲染、若隐若现的石径呈现出一派繁密、深幽的景象,极大地拓展了景象深度。近处松树从山石中裸露,呈现出一丝奇异的野趣。而山腰处的白云朵朵,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划分了出来;山谷中一线垂下的溪流、岩石、青苔等,都被画家精心绘制,为画作增添了更多的层次和细致之处。也正是这种技巧和观察力,画家对整个山体的细节都有着充分的展现,也让观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山势的雄浑与磅礴。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画中早已有“以笔拟刀”的传统。李唐式的刚硬皴法灵活多变,带来了极强的力量感、山石的厚实感,通过笔法的运用,模拟出了刀刻山石的纹理和脉络,为表现北方山石的质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手段。而面对繁复的自然景象,画家李唐软硬兼施,刚柔并济,使画面有疏密相间的效果,体现自然中的复杂性,这番领悟亦令我获益良多。
近观式山水探索
由范宽所开创的北派山水以描绘北方雄壮浑厚的风格为主,画家们讲究表现山水的壮美和景色的雄奇。他们常常以小斧劈皴、雨点皴、豆瓣皴等皴法为主要表现手法,用墨为主、染色为辅,以此塑造工细类山水画的独特特点。
北派山水所蕴含的恢宏与典雅气质一直都十分打动我。以这幅作品为例。画家李唐成长于北宋时期,作为长期在皇家画院供职的画家,他对于传统绘画传承与发展稔熟于心,其前期的构图便多以大山大水的全景式视角为主,笔法工细且写实,画风严谨敦实,古雅深厚。《万壑松风图》中主峰堂堂正正居于构图中间,展现了画家对山峰的敬意和崇高之感。细致写实的笔法则表现在他对每一处细节的精雕细琢,不放过任何可以增强画面真实感的细微元素。而作品中的色彩运用也显示了他对于古代绘画传统的理解,使用了典雅的调色,使画面更显深邃和古典。
但与《溪山行旅图》《早春图》有所不同的是,我们可见《溪山行旅图》的主峰山顶与山脚的距离拉得很大,《早春图》的山峰之间亦存在有相当大的空隙,这两幅作品都采用了高远之法,在画面山峰云石间留有空隙亦是传统的北派山水做法。但《万壑松风图》在遵循着“主峰鼎立置中”的传统构图,将主峰安置在画面的正中央做法的同时,将画面的很大篇幅都留给了中近景低矮山石、松树群等景物的描绘,构筑了一种“近观式山水”,拉近了观者与前景的距离。在《万壑松风图》中,画家将画面的层次至少分成了四层,分别是:近景的山石松树、中景的山腰、再往上推举的主山峰以及主山峰背后参差不齐的瘦长山峰。虽然在观看这幅作品时,这座耸立宏伟的主山峰十分夺目,带来了观看北派山水时所产生的神秘感与崇高感,但李唐在这基础上对近观处的景物作了更为细致的描绘,画面有了更深层次的纵深,如果观者驻足久一些,则也必定会被画面中的幽深所吸引,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北派山水”构图的出现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宋代社会的文化和思想背景的影响。在那个时代,宋朝对于重振儒学传统和构建新的思想秩序有着迫切的需求,这种需求在当时催生了理学的兴起,强调理性道德。在这一背景下,山水画家们通过创作具有深远寓意的山水画作,不仅传达了北方山水的壮美,还寓意了道德和文化的升华,为观者提供了精神上的启发和寄托。宋代山水画典雅而博大的气势,赋予了我精神上的归依。
此外,此作品去除了如《溪山行旅图》《早春图》中的行人和道路痕迹,呈现的是一个了无人烟之境。它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对文化、哲学和思想的表达,也是对自然景观的尊崇,为观者提供了沉思和反思的机会,使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得到智慧和灵感的滋养。
对当代画家的启示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它传达的不仅仅是自然景色,更是一种对大自然的虔诚崇拜,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李唐的画作,松树青翠欲滴,仿佛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山间松风的吹拂、水流的潺潺流淌,感受着画家对大自然的深厚情谊。这种气象的表现也提醒着我们,北宋时期的画家们注重通过山水画来表达自然景观的壮丽和生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反映了当时宋朝社会的理念,重视明理与法度,传达出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感悟。
《万壑松风图》不仅让我感念北派山水之崇高,其所体现的画家李唐对画面空间以及皴法笔法的创新探索更是让我获益良多。特别是其中“以笔拟刀”的技法在宋代山水画中引起了重要的反响,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我们,也应继续拓展和丰富皴法,使中国山水画中的山石树木更具创意和表现力,创造出更多样化的纹理和质感。李唐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古雅与深厚,又融入了新颖的构图和技法。这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激励当代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和风格,创造出独具个性的作品。
总之,李唐的《万壑松风图》融合了精湛的技术、丰富的情感以及诗意的寓意,它不仅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杰作,还为当代山水画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启示,鼓励我们在技法、表现方式和创作理念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以丰富和传承山水画这一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作者:许钦松,系广东省文联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