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斌杰:文化兴,国运兴
柳斌杰
“建设文化强国”,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议题,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的必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年的不懈奋斗,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百年梦想。特别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战胜了疫情,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间奇迹。告别了长期贫穷的各族人民,当然也热切期望整个中华民族在精神上富起来。
在今年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都把议案、提案和建议聚焦在这个关系“精神脱贫”的文化强国建设上,希望奋斗十五年,真正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民心所向,政之所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成绩,部署了“十四五”开局之年文化建设的工作任务,已经启动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建设是一个赓续血脉、培元固本、凝神铸魂、启智增慧的战略性大事。历史的经验证明,搞文化建设既要改革也要开放、既要自信也要自强、既要传承也要创新、既要建设也要斗争,也必须打几场攻坚战。
赓续文化血脉,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演进,创造了无穷无尽的文化珍宝,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近百年来,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的人民又创造了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尤其是抗疫斗争和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当代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的强大力量,进一步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就要充分调动我国的优秀文化资源,使中国的先进理念、伟大精神、道法规范、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强大的民族自信。这种力量越强,我们的文化建设就越有深厚的根基,文化强国才能建设在人民的心上。
内容建设为本,铸造时代灵魂。文化有“魂”和“体”两个方面,“魂”就是所有文化产品和艺术形式所表达的内容,它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文化价值之所在。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生产的能力、文化传播的形态、艺术表达的形式,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文化内容的创造远远跟不上,重复、引进、翻版、胡编乱造的没有文化品位的东西大量传播,引起了社会的“文化焦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要抓住内容建设这个根本,围绕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和四个自信,围绕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等主流方向,创造更多精品力作、传世经典,把文化的内容做强做大。用强大的文化内容铸造中华民族的时代灵魂,占领全球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制高点。
夯实文化基础,提升服务能力。公共文化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是我们党的宗旨所决定的,也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党和国家已经用法律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并没有重视这个基础工作,而是片面地大搞“政绩”和“形象”工程,盲目建设所谓“文化地标”,制造“轰动效应”。由于这股歪风导致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文化基础设施相当薄弱,一些社区和农村“文化沙漠化”相当严重。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必须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文化权益。要推进城乡文化服务的一体化,要加大基层文化阵地、传播平台和渠道的建设,让先进文化传播全覆盖。改革文化供给侧,提升文化服务能力,及时把高质量的精神食粮送到广大基层群众手里,解决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坚持守正创新,建成文化强国。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也是一个时代的目标,我们既要继承又要发展,因此必须要守正创新,开拓前进。内容要创新,形式要创新,技术要创新,平台要创新,传播要创新,媒介要创新,艺术表达要创新,要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拿出影响世界、进入全球的大作品来,彰显中国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样才能建设成真正的文化强国。
(作者:柳斌杰,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人物素描:郭红松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