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着老虎奔小康
光明日报记者 丁艳
一场夏雨过后,豫东平原田野里冒出点点新绿。地处黄河故道,豫、鲁两省接合部的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村民们在自家画室,画虎的画虎,直播的直播。王公庄全村1388人,现有900多人从事绘画及相关产业。2019年,该村创作绘画作品9万余幅,销售产值1.2亿元,全村人大步迈入了小康生活。
王公庄村农民画家赵全喜在画虎。光明日报记者丁艳摄/光明图片
荷锄亦可弄丹青
“日子太穷了,饭都吃不起。”30多年过去了,回想起当年的苦日子,肖彦卿依然心酸不已。
20世纪80年代初,村民肖彦卿、王建民、王培震、王培双等一批绘画爱好者便传承老一代人的画技以自学取法,兼临画虎名家的作品,开始学画老虎。“我清楚地记得,第一幅虎卖了20块钱,别提多高兴了!”肖彦卿眼中闪着光芒。
为了尽快提高画艺,他们先后到北京、景德镇、山东曹县等地拜师学艺,一边潜心作画,一边背着画作走南闯北寻找销路。
从一幅画卖3块、5块,一天卖七八十元到一幅画卖了5000元,肖彦卿安装了全村第一台固定电话,买了第一台彩电、第一辆摩托车、第一台电脑。
看到肖彦卿画虎致富了,村民们也动起了心思,纷纷拿起画笔。
如果说以肖彦卿、王建民为代表的“四大虎王”是王公庄的第一代画虎人,那赵全喜、王建辉等就代表了“画虎村”第二代画家。
他们是农民,也是画家。“我们村的人,提起笔都能画虎。”32岁的王桂花和同年出生的赵全喜是夫妻。赵全喜从13岁开始画画,师从王建民,夫妻俩都会画虎。在肖彦卿家,他的三个儿女也在画虎。
现在的王公庄,上至60多岁的老人,下至10多岁的少年,掂起笔来就能画。全村326户村民中,几乎家家有画室,户户有画家。
他们的画作以工笔老虎为主,兼画山水仕女,花鸟虫鱼,品种繁多。画作尺幅小到三尺“虎头”,大到丈二“五虎图”,甚至几十米的“百虎图”长卷也应有尽有。仅新创作的百虎图、百鹰图等“百字系列”长卷就有20多种。
王公庄辐射带动了周边两省三县数千名农民从事农民画创作,形成了以王公庄为龙头的农民画家群,仅北关镇就达1500多人。王公庄现有的900多名农民画家中,已有中国美协会员2人,河南省美协会员56人,市、县美协会员200多人。
虎虎生“金”长精神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关镇一带的村民就喜欢画一些虎、鱼、鹤等吉利画装点节日气氛,一些村民手工制作虎头帽、虎头鞋,给孩子穿戴以示护佑,这种民俗与王公庄一步步走向“画虎村”在文化内核上一脉相承。
而促使画虎事业薪火相传的根本原因,肖彦卿坦言,“大家从画虎中得到了真实惠!”
“生活好太多了,我靠画画脱贫了。”38岁的脱贫户王宝泰腼腆地笑了。他曾因身体不好,无法外出务工,父母年迈,弟妹读书,导致家庭贫困。现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他有时一星期画一幅,有时半月画一幅,一幅画卖1000多元钱。
王公庄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绘画技能培训,免费对本村及周边乡镇的贫困人员进行绘画技能传授,无偿提供笔、纸等绘画工具,增强扶贫造血功能。截至目前,已培养出贫困绘画能手1000余人,培养出王宝泰、魏素娟等贫困丹青高手100多人,绘画收入成为贫困人员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村民们能真金白银地往家挣钱,画起虎来更带劲儿了!”赵全喜从结婚到现在,家里的房子两次扩建,现在楼上楼下都有画室,也都设置了展厅。
“现在,文化广场建起来了,文化街区也在建,有房有车,孩子的教育不愁,小康之路已经走起来了。”赵全喜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虎腾“云”端展新景
如今,王公庄村是“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十大书画村”“全国十佳魅力乡村”“全国文明村镇”“国家3A旅游景区”。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现在赵老师正在画一幅下山虎,正在为它点睛、画虎须。”下着雨的夜晚,赵全喜在作画,妻子王桂花负责拍摄与粉丝互动。
赵全喜与王建峰、王丁、肖彦卿等都是村里第一批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销售画作的人。目前,王公庄村约三分之一的作品通过直播平台售卖。销售好时,赵全喜一个月能在线上收入数十万元。
目前,“画虎村”总体粉丝量超千万,形成了庞大的网络书画市场,“民权虎”实现了“云”上卖。
“村里能挣到钱,年轻人才能待得下去!”赵全喜说,因为有了直播销售这条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村里来,村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想好好学,好好画,在画虎这条路上,努力往外走,往前走。”17岁的陈子俊是北关镇临镇庄子镇大安村人,他每天学画近10个小时,为了梦想,分外刻苦。
少年子俊对待画虎,也像王公庄的本土画家们一样,“希望这项承载着我们好日子和好精神的文化事业越来越好。”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9日09版)[责编:张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