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文艺 > 视点

追寻宋韵的历史深致

时间:2022-05-26 10:18:49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陈野

  【著书者说】

  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认为:“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它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的。”作为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历史时期,宋朝一直广受关注。而多元包容、百工竞巧、追求卓越、风雅精致的宋韵文化,更以万千的气象,被誉为中国古典文明的历史高峰。

  无论是从绵密深厚的古韵中探赜钩深,还是在当代画卷的描摹上开新致远,获取有关宋韵文化的整体认知,都是一件于文化建设有益的事情。笔者为“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所著的导览性著述《宋韵文化简读》,或能为宋韵文化的解读与建构,提供一些思路。

韵之内涵

 

  何谓“宋韵”?

  关于“宋韵”,目前研究或言辞中,有的取“韵”字之“意味”“风味”“趣味”涵义,偏于物质感受。比如焚香、斗茶、插花,从生活美学层面玩赏品味宋人生活之精致。有的取“韵”字之“情韵”“气韵”“神韵”涵义,偏于艺术感受。比如诗词、书画、琴棋之类,从艺术审美层面感叹体会宋人艺文之风雅。

  由此可知,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宋人的生活美学和艺术风雅也确实赋予了宋韵以独特的气质。

  然而,如果需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系统提炼其优秀文化元素,对宋韵文化还应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既不能局限于对“韵”字作狭义的字面理解,也不能不做辨析、不加选择地将其等同于包罗万象、良莠并存的两宋文化。认识理解宋韵文化,需秉承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认识态度,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一个时代的历史“底盘”,提升宋韵文化的基调和品质。

  例如,关于宋朝雅韵,有文章以《梦粱录》中“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的记载为据,将香、茶、画、花视为宋人生活精髓,极为赞赏。然而通观两宋香事,在“雅”之外,还有种种不利,如香料流通不产生价值,朝廷通过对香料实行博买、禁榷,抬高国内香料价格,坐收其利,实际上是对国民财富的变相掠夺;以香料的奢靡消费刺激经济,但是生活奢侈破坏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使用出口丝绸、瓷器赚得的财富大量购买作为奢侈品的香料,在某种程度上是虚耗国力。

  再如,关于宋朝文气,有文章认为宋廷“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文官制度,使得宋代文人有极高的待遇,两宋因之成为文人们“最好的时代”。两宋确实有北宋仁宗时期的“嘉祐之治”,涌现出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等文化名人,南宋宋孝宗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生态,产生了朱熹、陆九渊、吕祖谦、陈亮、叶适等学术名家群体。然而,宋朝也不乏乌台诗案、元祐党案、元祐学禁、庆元党禁等严酷文禁,兼有蔡京、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等权相专权朝政,以致士气低落。

  由此可见,唯有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得以窥见“宋韵”全貌。

  笔者所理解的宋韵文化,特指两宋文化中优秀的文明元素、内在精神和传延至今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两宋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例如日常生活领域的物趣之韵、生产技术领域的匠心之韵、社会运行领域的秩序之韵、发现发明领域的智识之韵、学术思想领域的思辨之韵、文学艺术领域的审美之韵等等,呈现为精良裕如的经济生产、独步时代的科技高峰、开放包容的社会风貌、奥义纷呈的学术流派、理性内敛的文学精神、清简雅正的艺术审美、深沉壮阔的家国情怀、探幽索微的人生哲思等形态。它们既是中华文明进程中来自一个时代的整体节律,也是古典传统超迈俊逸的具象显现,根脉悠长深远、地理网络庞大、历史逻辑井然,以其具有文化创造价值和历史进步意义的文明成就,汇聚成独特韵致,回响于历史时空。

  除全面、客观、理性看待“宋韵”之外,须知,一个时代景象的形成,还与其社会母体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即便是被视为最具“风雅”特色的宋朝诗词书画,也并非脱离社会的独立存在。在其情节、故事、线条、色彩等艺术形式中,蕴含有深切的时代关怀、深刻的社会思考和深沉的思想结晶,饱含着江山社稷、文明延续等严肃主题,更因南宋的时代风云而愈显沉重。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诗人词家,万般思虑集于国恨家仇,悲愤沉郁,壮怀激烈,表达着对家国时局的关切之情,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两宋文学艺术不仅有文人的闲情雅趣,更有广阔的生活世界和人生万象。以南宋绘画为例,许多画家都创作过耕织图、牧牛图、货郎图、婴戏图等反映民间百姓生活的作品。小情小调的吟咏难以取代深重严肃的历史喟叹和深切广大的人文关怀,只将风花雪月视为宋韵文化的片面认知,不仅予人“不知亡国恨”之感,也是对客观历史的轻慢不敬。

韵之精神

  在宋韵文化纷繁多元的各色韵致中,体现其内在特质的精神谱系,是构成宋韵最根本的内核所在。笔者认为,“宋韵”实具备以下精神。

  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内核的民族精神。纵观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对“一个中华”的认同始终一脉相承。两宋时期虽有政权与军事上的对抗,但各民族间交往历时长久、融合程度深厚,均秉持华夏一体的文化认同意识,共同实现了北部边疆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整合,丰富和深化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为元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最终成熟奠定基础,也将理念、制度、文教、礼仪、典籍等中华文明影响力传播至东亚等邻近地区。宋韵文化离不开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频繁联系,很大程度上产生于其面对的历史困境和为应对困境而被激发的新思路新空间新努力。

  饱含家国情怀和传统美德的爱国精神。爱国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旗帜。历史地看,面对外来武力威胁,两宋社会和民众体现出捍卫主权、维护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还大量表现为忧国忧民、关切内政的责任意识,例如文人士夫不断提出改革内务弊政、惩治贪官污吏、奖励农桑实业、治理地方混乱等匡时救世的主张。爱国精神也是中华儿女传统美德和个人品质的体现,表现出对国家的关怀与忠诚,对人民生存境况的体恤与同情,为道义为理想大义担当、敢于牺牲的凛然气节。

  植根海外贸易和对外交往的开放精神。两宋通过海外贸易获得经济利益的历史,也是对外交流孕育开放精神并产生巨大历史推进作用的过程。对外而言,宋代登上世界经济舞台,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并扮演重要角色,形成国内外市场紧密相连的开放市场,开始由内陆型国家向海陆型国家转变。在向外部世界不断拓展的同时,内部环境随之发生变革,商人阶层和手工业群体不断壮大,城市空间和市民阶层兴起,思想观念得到解放,身份背景相对淡化,平民化、世俗化元素大量涌现,“人”的价值得到关注,市民文化繁盛,开放精神蔚然成风。

  孕育于多元包容社会环境的创造精神。两宋时期特殊的时代境遇,带来巨大的发展困境,也激发出异于常态的创造力。北宋自建立以来,即行“偃武修文”文治政策,又因面临重重内忧外患而采取“全然由客观环境关系而被动施行的在文化上的兼容并包政策”(邓广铭《〈北宋文化史述论稿〉序引》)。相比其他历史时期,宋代帝王总体上善待文人,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相对宽松包容,与经济发展、书籍传播、科举受到重视等一起,对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起到保护促进作用,创造精神及其作用发挥获得了丰厚的时代沃土。

  勇于探索、求知求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与科技成就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纵观世界各大文明演进历程,特别在关键节点,先进的科技生产力都是耀眼的文明之光。宋代文化下沉、教育普及,形成钻研探索的知识社会氛围和求知求真的科学精神,科技成就斐然。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具有世界影响,天文、历法、数学等基础科学成就显著,农业科技、冶金技术、丝瓷工艺、航海技术、医学等应用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两宋时期军事对抗激烈武器制造也精益求精。

  深怀社会关切、践履社会职责的人文精神。两宋士人群体突破狭隘学术之囿,秉持儒家修齐治平理念,深怀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前途,不避权威,学必求新,立志“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他们注重儒家思想的世俗化、生活化,积极投身于道德涵养、民众教育、基层治理、社会福利、交往规则等社会建设,成为构建日常生活秩序规范、强化基层社会凝聚力与稳定性的重要力量。

韵之价值

  研究宋韵文化的目的,在于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来自历史的视角和启迪。笔者认为,千年宋韵的转化与传播,在当下仍具价值。

  中华文明五千年,是各个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与灿烂的中华文化。宋、辽、夏、金,丰富和深化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今天传承宋韵文化,利于强化华夏文化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两宋时期,承汉唐世界主义精神,以发展经济的理性认知支持对外交流的自发畅通,依托海外贸易建构对外开放网络,融入外部世界,吸取其他文明优秀元素,推进国家、民族、社会、文明发展,取得中华文化繁荣进取格局。承续这一精神,利于培育多元包容、开放进取的文化心态和世界眼光。

  以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是推动宋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两宋时期令人瞩目和骄傲的文明成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实力决定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发扬科技创新的精神,利于我们尊重专业知识,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宋代儒学或称宋学,对两宋的思想塑造、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都作出奠基、引领的重要贡献。美国学者狄百瑞(Villiam Theodore de Bary)在评论宋代儒学时,认为它“鄙弃古老形式的儒学——即鄙弃那类其主要性质乃是语言学的和历史学的经典研究;鄙弃百科全书式的博学,即兼容并收而缺乏任何评价的标准;鄙弃没有传达任何道德目的和信息的文章”,是“坚实的”“真实的”或“实用的”学问。从时代潮流来看,宋代学者注重学术的社会功能,积极参加社会改造。传承这一精神,利于激励人文学者参与社会建设,推动思想文化创新。

  两宋时期特殊的时代境遇,带来巨大的发展困境,也激发出异于常态的创造力。例如,世族消解和对武备力量的防范与压制,催生了对士人阶层的重视;内外交困的局势,催生了宽松的文化政策;吸取唐代州县体制财政动员能力不足之教训,催生了设置转运司等官僚组织的制度创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陆路围困,催生了南方海路交通、海上贸易和西南地区的开发。由此可见,客观环境不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传承这一拼搏奋进的精神,利于激发随境遇而创造、与时俱进的意识和作为。

  南宋建都杭州,在“皇”字笼罩之下,生活与风尚,便自不同凡响,历史的况味变得深长,文学艺术和审美趣味得到相应发展,生活品质得以提升。直到今天,在浙江的生活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南宋王朝的遗风流韵。浙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宋韵文化。

  我们深切期待,无论是宋韵文化,还是各类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资源的当代文化建设,都能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长程的观察视野、更宏阔的思想格局、更深刻的理性求索、更开放的文化气度,全面、客观、准确提炼历史资源的特质、精神和价值,让历经时间涵泳的文化之韵,融会当今文化创造活力,获取永恒的文化生命。

  (作者:陈野,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编辑:上官云】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