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的呼唤——读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驺虞》
作者:张瀚文(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不去涉足,就很难体验原野的神秘。近读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驺虞》,那里是一片醒着的原野。驺虞所到处,他内心的真诚与自然的祥和交融。虽然风景在纸上,但呦呦鹿鸣,已然在耳在心。
风吹草低见牛羊吴冠中/绘
彼茁者葭,一发五豝,于嗟纵乎!彼茁者蓬,一发五豵,于嗟纵乎!彼茁者蓍,一发五麋,于嗟纵乎!
一拨开那茂盛的芦苇丛,发现五头母猪,哎呀,放了它们吧!一拨开那高大的蓬蒿,发现五头小猪,哎呀,放了它们吧!一拨开那茂密的蓍草,发现五头鹿崽,哎呀,放了它们吧!当驺虞轻轻拨开眼前的层层绿意,发现潜藏的小动物,他内心惊喜,已然忘却自己是猎手。
流传千古的《诗经·驺虞》与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版本不同,由两章六句二十六字构成,在这里“驺虞”有被认为是猎人的,也有被认为是义兽的,还有被认为是上古管理鸟兽的官员。这首诗蕴含的情感与简牍中也稍有差异。“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有学者认为该诗是在描绘猎人狩猎:在那茂盛的芦苇丛中,猎人用十二支箭射中五头母猪,哎呀!驺虞真是厉害!在那高大的蓬蒿中,猎人用十二支箭射中五头小猪,哎呀!驺虞真是厉害!
上古时代,古人将射满十二箭为“一发”。古人田猎随时令且有节制。《毛诗序》中记载,“人伦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纯被文王之化,则庶类蕃殖,搜田以时,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
再读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每一章的最后一句为“于嗟纵乎”,同时还多出“彼茁者蓍,一发五麋,于嗟纵乎”一章。简牍中“一发”被解释为“一拨开”,“纵乎”被解释为“放纵、放生”。此刻的驺虞没有在马上驰骋,也没有引弓搭箭,动物也就无须惊慌逃窜。我看到,繁密的草木在暖阳之下生长,驺虞迈着脚步,发现了成群俯身在野的动物,那一刻,万物静寂,驺虞释怀了。自己虽是狩猎者,但并没有选择杀戮。
如果说古本《驺虞》是赞美驺虞狩猎有度的仁爱,那么战国竹简版则描写了驺虞对生命的垂怜。简牍中不仅有野猪母子,还有麋。麋同“麛”,指小鹿崽。那一刻蓍草葳蕤,清风中小鹿虽然弱小无助,但我们依然看到了生命的鲜活、感受到新生的力量。
透过简牍,展开在视野里的是一幅蓬勃的原野画卷,有泥土的肥沃,有自然春华秋实的大美。传世《驺虞》中的猎杀有度与简牍《驺虞》中的放归自然无不是对生命延续的重视。亲子关系的出现,也让诗歌满含骨肉温情,那一份对春的期盼和对生命延续的敬畏,让人不禁心生护生之念。
没有了护佑的鹿幼崽,它们依然迎接着黎明的曙光。这无声的自然的呼唤,是爱。万物生长,人类终究同花草树木一般,迎接四时的雨露阳光,也终究与鸟兽虫鱼的尸骸一道,回到黄土之下。大自然中没有谁始终可以决定他者的生死。正是古人的通透豁达、顺乎自然规律,才有了《驺虞》一诗。
掩卷而思,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所记载的驺虞与传写它的楚国贤士而今也都沉入浩渺的历史烟海中,连同那些草木和动物,也被远古的风沙深埋。但《驺虞》中珍视生命的朴素生态情怀并未被封印。
葭、蓬、蓍,《诗经》中最为常见的植物,它们的身影在野在河在道,有豝有豵有麋在其间。对驺虞而言,那一刻,他是歌者,愉快地度过了属于他的美好时光。声声惊讶,是欣喜的呼唤。在那里,他没有失望,处处是他想寻找的痕迹与答案。“一发五豝”,他窥得那丛草间的窃窃私语。在那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终究驺虞有心,草木有情。当他又一次轻拨开一层绿色,充满期待又满怀深情地凝视眼里的事物,那一刻他俯身在地,读懂山野间的奥妙,那里是豵的世界,麋的天堂。
原野之上,有人会在晚风里歌吟,有人会伏案用力深深刻竹,记写四时风雨;更会有燕子回时,连同声声虫吟。驺虞来去,是原野间的舞者,驺虞来去,草木深处鹿鸣呦呦依然。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31日16版)[责编:张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