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艺 > 讲座

让600年故宫“活起来” ——访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

时间:2020-01-13 10:44:07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李韵

  日前拍摄的雪中的故宫太和门广场。 新华社发

  王旭东 故宫博物院提供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这是故宫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界的大事。在“大庆”之际,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大庆”之年,故宫博物院将举办哪些“庆生”活动?

王旭东:

  故宫博物院将推出六大系列活动,包括举办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出版一系列研究成果、推出一系列精品展览、组织一系列公益活动、制作一系列弘扬故宫文化的影视作品、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故宫人”等。

  记者:故宫展览一直是公众关注度比较高的活动,请您简要介绍一些重点展览和亮点吧。

王旭东:

  今年的展览,题材涵盖古代建筑、专题书画、古代器物、中外文明等主题,力求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

  紫禁城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的建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建筑理念的集大成者,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工匠共同创造的结果。即将推出的“紫禁城建成600年展”,是以600年来时间轴线中的20余个关键年份为基点,通过紫禁城的营建、修缮、改造和保护等关键性事件,介绍600年来的城中变化,阐释紫禁城作为宫殿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

  还有一个已经开幕的“须弥福寿展”,是西藏扎什伦布寺的文物第一次走出寺院,面向公众展出。展览重点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大家庭,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将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文化从历史走来,任何分裂的图谋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文化的力量无比巨大。

  书画是我们十分重要的藏品,所以还会推出“往昔世相——故宫博物院藏古代人物画展”,选取故宫博物院藏品佳作,展现人物画从东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的发展脉络。

  记者:据说“韩熙载夜宴图”将在此展亮相。它会是爆款展品吗?如同当年“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展出时那样的?

王旭东:

  是的。虽然我们不排斥“爆款”,但我们不会刻意引爆。观众因“爆款”而长时间排队太辛苦,而且观展效果并不理想,更多地只不过是“打卡”。像书画作品,在现场因人多只能匆匆一看,没有时间和机会来细细体味其中之美。

  文化如水,包容、滋养人心。我们希望观众能在故宫这样的文化殿堂中,静静地汲取文化的营养,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记者:那您希望观众将参观的焦点放在哪儿?故宫在参观模式上会有所创新吗?

王旭东:

  办展览,不仅要让观众看到,而且要让观众看好。如今,故宫推出的展览一定是立足于学术研究基础上的,亮宝式、无主题的展览,在故宫不会再有。我们会认真梳理文物的艺术、历史、科学价值,再用适合普通观众的方式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我们的官网上有一个“名画馆”频道,里面的古代名画全是高清图,观众可以放大了,细细地看、慢慢地品。再比如,《清明上河图》的原作今年还在“休息”期间,不能展出,但它的数字作品《清明上河图3.0版》正在全国巡展,看过的人都说效果非常好。

  我希望观众在参观故宫之前,先做一点功课,这样在参观时,会有更多的收获。其实,所有的文化旅游都应如此,过去那种“到此一游”的时代,到此为止吧。

  同时,我想向旅行社导游呼吁:讲解时少一点野史,多一点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故宫是中华文化的会客厅,如果客人进来后听到的都是庸俗、低俗甚至恶俗的内容,这样的文化传播是失败的。

  记者:紫禁城已走过600年,故宫博物院也成立95年了。下一个600年,故宫的发展理念和规划会有什么变化吗?

王旭东:

  我们在凝聚了几代故宫人的智慧、95年的发展经验基础上达成了共识——继续建设“四个故宫”。

  这“四个故宫”,平安故宫是基础,学术故宫是核心,数字故宫是支撑,活力故宫是根本。它们既是四个独立的专项,分别开展工作;又是一个相互贯通、相互支持的工作体系,要统筹协调、打通彼此。

  记者:我得到一组数据,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故宫博物院共接待观众4.56亿人次;自1979年至今,共接待观众3.88亿人次,占70年来观众总数的85.1%;自2012年至今,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占70年来观众总数的28.5%;仅2019年就突破1900万人次。参观故宫几乎成了一种“刚需”。故宫如何平衡巨大的观众需求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

王旭东:

  文物工作,安全是第一位的。故宫博物院守护着有600年历史的宫殿古建筑群和186万件(套)文物。要做到“万无一失”,因为“一失万无”。因此“平安故宫”是我们工作的基础。

  随着工作的深入,保护的理念与方法也在变化和完善。从传统的文物修复、库房防震、消防安全等,到世界遗产监测,故宫的文物保护已进入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过渡的阶段。

  在保证平安的基础上,我们扩大开放面积、在线上办虚拟展示、不断推出文创产品,增加公益活动场次,力求满足公众的需求。

  记者:这种保护理念和方法的变化,也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

王旭东:

  “学术故宫”是我们工作的核心。故宫博物院自成立时,定位就是学术机构,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把学术作为核心任务之一。我们以“故宫学”为抓手,不仅依靠故宫博物院自己的研究人员,而且与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文物保护修复学会等国际著名学术机构合作,共同进行学术研究。

  2019年,我们与北大、清华等高校,还有中科院等学术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就是希望引进他们的学术研究资源;同时希望故宫的研究力量走出去,一方面传播故宫学术成果,一方面吸引更多的外部力量,尤其是年轻力量加入故宫学的研究队伍。

  记者:1998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故宫资料信息中心,并在1999年开始了文物数字化工作。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数字化”在文博行业还算新生事物。20年过去了,数字化显然已成为文物连接历史与现代甚至未来的重要方式。

王旭东:

  从1999年开始,故宫博物院始终重视“数字故宫”建设,并收获了丰硕成果,成为我们工作的支撑。未来,我们更要重点做好文物基础数据采集工作,加快所有的古建筑、院藏文物的数字化进程。此前我们已完成几十万件院藏文物的基础采集工作,2020年内将至少完成6万件。在逐渐形成技术标准规范之后,明年会加快推进数字化工作,最终建立“数字故宫”资源库,以支撑学术研究,为保护、科研、文创、社教等提供资源。以此数据库为依托,搭建数字网络保障平台,为安防、消防等提供预防性保护信息。

  记者:刚才您提到“活力故宫”是根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王旭东:

  文物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不能四处漫游,它的“活起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故宫提供的资源,可以让文物变成文创活起来、走出去。

  故宫博物院的微博、微信有着很强的传播力。目前,微博有超过800万的粉丝,微信也有200多万粉丝。这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是相当可观的。但我们不满足于此,我们今年还与其他机构合作拍摄了影视作品,比如,元旦起,《故宫贺岁》视频节目正式上线,让公众对故宫文化和年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随后,还将有电视剧《故宫如梦》、电视纪录片《紫禁城》、文化季播节目《上新了·故宫》第三季、大型史诗剧《紫禁城》相继启动制作。总之,我们希望用更多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故宫文化,让故宫文化融入生活,惠及大众。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