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艺 > 创作

文学阅读,一种可贵的精神生活

时间:2020-04-22 09:35:45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卢滢 韩俊烜

真正的阅读就是给精神洗次澡

贺绍俊

【文学评论家说】

  谁都会承认,阅读是很有用的事情,我们可以一口气列出很多条理由来证明阅读带来的好处,比如增长知识、陶冶性情、提高人文修养、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等等。

  一个人的成长与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首先就是从学会阅读开始的。现代社会完全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它要对每一个孩子提供义务教育,也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学会阅读,这是一个现代人的起点。我们对阅读的重要性还有什么怀疑吗?但是,仍然有人可能会远离阅读。我不仅指的是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的人,也指那些对阅读根本不感兴趣的人,而后者在现实中并不少见。也有人说,他们不是在现代社会里照样可以活得很好,有的甚至比酷爱阅读的人活得还要好吗?比如实践经验也能让人获取知识。我认为阅读的不可替代性,应该在于文字。文字是一个专属于人类的独立世界,阅读是一个人与文字相遇相知的时刻。一个人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进入到这个世界,去领会文字世界的奥秘和精彩。

能够阅读中国文字是一种格外的幸福

  中国的文字又称汉字,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语言学家说,世界上的文字主要分两大类:语素文字和表音文字。在当今世界所使用的文字中,只有中国的文字属于语素文字。这就是说,中国文字系统中的每一个汉字,不仅是声音的符号,而且还表达辞义。而中国文字在数千年的使用和传播中,每一个文字的辞义又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展,每一个文字都承载着历史的文化符码。

  因此,对于中国的文字,识字仅仅是第一步。当你认识一个字了,有可能还不识得这个字的“庐山真面目”。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阅读中,你才会逐渐了解文字丰富的内涵。也只有当你掌握了文字的丰富内涵后,你在阅读时面对这些文字也许才会产生更多的联想,因为那一个个安静躺在纸上的文字就像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活力的信息库,走进每一个字都会让你浮想联翩。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经这样形容中国的文字:“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我们千万不要轻看了中国文字的独特之处,虽然每一种文字都是供人阅读的,但我以为,能够阅读中国的文字是一种格外的幸福。我特别愿意在一种漫不经心的阅读状态下,去体会文字的奥妙,去琢磨字词之间的文化内涵,并从中获得一种哲理的启迪。

用心灵的触觉去感受文字的肌理

  能与文字相遇相知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那么,阅读是什么呢?在我看来,阅读是人的一种“内感觉”,内感觉是相对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外感觉”而言的。“外感觉”与我们的外在器官相关,眼睛、耳朵、鼻子、四肢,而“内感觉”的器官是人的内心。

  人的内心关乎思维,也关乎情感与意志,但它在解剖学上又不存在。所以我要说,内心是一种不存在之存在,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感觉到它的存在,它就是这么神奇。它是人的一种无形器官。有一个词语叫“心灵”,是对这种无形器官最恰当的描述。因此也可以说,阅读是心灵的触觉。

  现代社会被太多实用性的东西所纠缠,被太多欲望性的东西所迷惑,而这些纠缠和迷惑主要作用于我们的“外感觉”,所以我们多半对心灵的触觉变得很不敏感了。我们应该进行一些心灵的阅读。心灵的阅读不是在用眼睛,而是在用我们心灵的触觉。

  毫不夸张地说,很多人的阅读不能叫真正的阅读,只能叫读书。读书仅与学习有关,虽然学到了知识,学到了人们需要的东西,但它刺激不了心灵的触觉。对于很多不懂得真正阅读是什么的人来说,心灵的触觉经常处在荒废不用的状态,长此以往,心灵的触觉变得粗粝、迟钝,难以体会到文字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倡导真正的阅读,开启我们心灵的触觉,用我们心灵的触觉去感受文字的肌理,去进行一种精神的探险,去触摸世界的另一面,那是与我们的世俗功利毫无关系的另一面。

  我记得自己刚刚上小学一年级,就迫不及待地找来大人读的“字书”(那时孩子们把自己读的连环画之类的书称为“图画书”,大人们读的书称为“字书”。因为大人读的书只有文字没有图画,在孩子们眼里“字书”是深奥无比的世界,能够读“字书”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如果看到哪一位孩子捧着一本“字书”在读,马上会对他肃然起敬)。先是从书中寻找自己认识的那几个字,慢慢地就开始跳着读了,对于还不认识的字,不得不采取连蒙带猜的方式。蒙对了,就明白了书中的意思,心中格外高兴。

  我过去一直相信“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的分量,一直认为阅读就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的确我也从阅读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但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发现阅读不能等同于学习,阅读不仅仅是要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有一些东西比知识更重要。

  这就涉及阅读的真谛。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洗涤活动,更通俗地说,阅读就是给精神洗一次澡。阅读会让我们感到心旷神怡。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把握住了阅读的真谛,从而在阅读中获得乐趣。

  诗人陆游因为爱读书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他住的房子被称为“书巢”,因为他的房里到处都是书,桌子上摆的是书,柜子里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他一生写了九千多首诗,他有好多诗都记载了他在阅读中获得的乐趣,而且他是真正体会到阅读真谛的诗人。他说:“少年喜书策,白首意未足。幽窗灯一点,乐处超五欲。”“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床头亦有闲书卷,信手拈来倦即休。”

  苏联作家高尔基也是一个对读书真谛有着深刻体会的人。他对读书有很多精彩的见解。他说过:“书籍使整个大地、整个世界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他还说:“书籍像童话里那些奇异的鸟儿一样,歌颂生活的丰富多彩,歌颂人们追求善和美时的大胆和勇敢。我愈是读得多,心里愈是充满了健康和振奋的情绪。我变得更沉着,更有信心,工作得更有条理,对于生活中的屈辱就更不介意了。”高尔基不是说他读书学到了什么有用的知识,而是说他的灵魂受到了感动,有了一种善的冲动,当读书触动灵魂的时候,那种境界是非常美好的——这才是真正的阅读。

文学阅读能更深入地触摸到文字的奥妙

  中国文字的独特之处能够让我们更直接地抵达阅读的真谛。古人说过:“字小乾坤大。”小小文字却包蕴着天地万物,阅读就是要在这个“乾坤”里神思遨游。不可否认,在很多情景下,人们是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或实用要求去读书的,并不会在意文字这个大乾坤。虽然我经常要为了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而去翻阅书本,但我愿意拿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一场不带功利目的或实用要求的阅读。

  从一定程度上说,阅读文学作品大概都是不带功利目的的,是一种真正的阅读。文学从本质上说没有实际的用途,不直接指向物质功利。但恰好是这一点,使文学能够更深入地触摸到中国文字的奥妙之处。

  不仅如此,文学还能够以丰富的想象力将中国文字的奥妙之处发挥到极致。作家其实就是特殊的文字工作者,他们像魔术师一样充分展现文字的魅力,同时又像精密仪器加工师一样将文字打磨得更加优雅精美。优雅的文字是承载民族的文明精华和精神内涵的文字,这一切将构成文学的精神内涵。也就是说,文学的优雅文字能够使语言超越现实性所指的约束,彰显出文字能指中所蕴含的文明精华和精神性品质。由此也证明了一点,文学性是依附在文字上面的,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会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又能在文字的引导下领会文学性的艺术魅力。

  如此说来,这种不带功利目的的阅读并非没有用处,而是用处非常大,也非常深。它大到能关乎民族文化的传承,深到能触动心灵。我们不妨多一点不带功利目的的阅读,无论是文学书籍,还是其他文化类书籍,在这样的阅读中,纯粹与中国的文字相遇相知。通过这样的阅读,会让我们的心灵触觉变得越来越敏感和活跃,从而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越来越丰富多彩。

  中国的文字是一份值得我们深感自豪的精神瑰宝,就让我们以阅读的方式,向中国的文字致敬吧!

  (作者:贺绍俊,系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文学阅读,让人忘掉生活又想起生活

石一枫

【作家说】

  在谈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这事儿之前,我倒想先为“不读书”或者“读不进去书”的人们说两句话。对于阅读,我们好像习惯认为,人就应该读书,读书是一件高尚的事。这话乍看当然也没错儿,不过往下推演,却往往会变成这么一个意思:因为读书可以使人高尚,那么读书的人就比不读书的人更加高尚。

  有些观念习焉不察,细想则会疑窦重重。作为一个以写字儿和看字儿为生的人,我当然希望读书的人越多越好,而且都读文学作品就更好了。但这种希望又很难说不包含着自私的成分,跟种麦子的希望所有人都吃馒头、种稻子的希望所有人都吃米饭一个道理。话再说回来,当我们面对一个被业绩压得喘不过气的公司职员、一个被订单催得团团转的快递小哥、一个被作业逼得夜以继日的学生,好像真没资格要求人家去读什么。事实上,比起读书,不读的原因似乎更加理直气壮——谁都不容易,谁都挺累的,而读书的成本又那么高,除了经济成本,还有时间成本。

  不是谁都有心情在咖啡馆里摊开一本“三卡一村”(卡夫卡、卡尔维诺、卡佛和村上春树),更不是谁都有工夫为了一颗“有趣的灵魂”而变着法儿地去做“无用的事”。因而对于文学阅读的提倡与推广,我想我们首先没必要那么“何不食肉糜”。

  虽然读点儿文学不容易,但这年头还是有人读,这就更难得。每当在地铁和火车上看书,发现车厢里也有别人在看书,我会觉得人家的情操比我高多了——这事儿对我也就是业务学习,对人家却并非题中应有之义。而作为一个号称和文学打交道的人,我又能和这些比我情操更高的朋友分享点儿什么呢?反正情操本身是不配聊了,姑且说说文学阅读的两种体验。

  一种体验是,我们可以通过文学阅读暂时忘掉生活。前面说过,谁都不容易,谁都挺累的,生活总在继续而我们又总得应付,那么读书可以帮助我们从那些应付里逃离片刻。这种逃离当然是让人舒服的,好像打开书本,地铁也不挤了,公交车也不晃悠了,火车上旁边座位的手机功放也不吵了。都说开卷有益,那么这种有益首先是舒服。此外,人就活一辈子,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观摩、体验别人的一辈子,这就仿佛不止活了一辈子,而这又仿佛是一种比舒服更加高级的益处。都说“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倒不如说是“躲开小楼成一统”,我们俨然短时间地忽略了自己的闭塞、乏味以及烦琐。

  然而人还有个毛病,就是有时需要忽略生活,但有时忽略生活的能力又有点儿太强了。这一方面在于我们的记性不好,用妈揍孩子的话说叫“撂爪就忘”,对于曾经的困惑、苦闷和创痛,我们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另一方面则在于我们的感受能力终归有限,或者说还很容易陷入某种“选择性感受”的蒙蔽中去,于是常常忽略了那些正在发生的困惑、苦闷和创痛,从而真诚地假装岁月永远静好。

  而面对这个毛病,我想我们需要的是文学阅读的第二种体验,也就是由阅读帮助我们重新想起生活来。对自己的生活有反思,这是人的基本能力。对别人的生活有同感,这是人的可贵品德。对公众的生活有关怀,这更是人的现代素养。

  上述能力、品德与素养,恰恰也与文学的本质息息相关。恰恰因为如此,若干年前的中国人才除了“鸳鸯蝴蝶派”之外还需要鲁迅、茅盾和沈从文,今天的中国人才除了“修仙言情”之外还需要那些读起来稍嫌费劲但能让人走心走脑子的文学作品。对于我们所读的作品而言,它们也只有帮助人们认识了自己、别人和公众的生活,才算做到了真正的“及物”和“现实关怀”。

  在文学阅读中,我们可以实现忘掉生活却又想起生活。但我想,后一种体验也许更加重要。

  (作者:石一枫,系《当代》杂志青年编辑,作品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爱阅读,一生浪漫的开始

俞燕

【文学爱好者说】

  温暖的午后,泡好一壶茶,我捧起了许久未看的《月亮与六便士》。因为疫情影响,竟已有一个多月,忙于工作而未曾阅读。此刻,形势趋缓,终于可以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享受阅读带来的片刻宁静,呼吸字里行间透着的芳香和自由。

  阅读是一种习惯,养成了,就是戒不掉的情怀。

  这种习惯,应该是上学时养成的。那时的我,除了上课,就是沉在图书馆里。记得看了最厚的一本书是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124万字,很多次都读不下去了,可坚持再坚持,居然也看完了。尽管现在很多书的内容已经记不清,但总觉得那会儿的阅读,令我充实,也许无形中埋下了文学的种子。恋上阅读,则是近几年的事,稍有闲下来的时光,独处的时候,就想捧一本书,然后,慢慢地进入书中的美妙世界。

  我喜欢阅读,尤其喜欢经典小说,不分国界。比起古典小说,则更喜欢当代文学,可能这些作品离我的生活更近,更有代入感。我习惯慢读、深读,一本小说,从序言到后记,可以看很多天,而且一定要原原本本看完,不落一页,否则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生怕漏掉一个情节,就不完美了。

  阅读的初始,我做过一件“傻事”。为了提醒自己每天读书,我建了一个成员只有自己的“打卡”小程序,每天看书、拍照、上传、写心得,然后看着超越了百分百成员的“战绩”,内心竟有种小窃喜。平淡忙碌的生活,因为阅读,而自得其乐,仿佛一首牧歌,抵达了奇异的美。

  阅读是一种孤独,守住了,就是一辈子的享受。

  作家毕淑敏曾写过,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的撞击,是已经成仙的老人为你讲的故事。

  不知从何时起,我买齐了余华的整套小说,他的《活着》讲述了一个老人一生凄凉的故事,当所有亲人都离他而去,仅剩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独地活着,是生命意志的呐喊;他的《第七天》,呈现了一个人死后看到的世界,无论现实如何,总会有一方净土留给那些善良的人;他的《兄弟》《在细雨中呼喊》,都给人一种压抑感,以至于每看完一本他的作品,我都需要看些其他作者的书来舒缓内心那种无法言喻的情绪。然而,过不久又会忍不住想看下一本,仿佛被迷住了心窍,心甘情愿被他文字中的孤独所包围。

  此时,阅读的虽是孤独的故事,享受的却是情感上的充盈,是思绪无边无际的蔓延,是孤独盛开在悬崖上的繁华,抵达了自由的彼岸!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写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时有这么一句话:“安度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跟孤独签订体面的协议。”当枪林弹雨的日子不再,晚年的上校在狭窄的小作坊里,专注地制造小金鱼,哪怕视力受损,也不以为然,这是达到了心灵的平静。当你学会享受孤独时,你就能享受灵魂无拘无束的自由。

  阅读,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自己说话,接受自己和自己相处。所以,看似孤独,实不觉孤独。

  阅读是一种修行,入境了,就是最优美的人生。

  毛姆在他的《读书笔记》里曾说过,阅读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助你谋生糊口,不能教会你驾船,也不能告诉你如何发动一辆有故障的汽车,但阅读将使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圆满而感到快乐,如果你们真能享受这些书的话。

  所以,当读到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时,我会忍不住笑,又不自禁流泪,因为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关于爱的事,“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珍惜每一个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刻,因为如果“失散”了,就再也找不回了;又如《霍乱时期的爱情》,让人相信,爱情始终都是爱情,只不过距离死亡越近,爱就越浓郁。阅读为我们的生命,添加了很多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的东西。

  阅读之美,在于探求未知。它可以让我们从纷繁复杂的现实进入一个超然脱俗的境界,可以跟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发生交流和碰撞,我们不仅在过自己的一生,也能体会到别人的一生,体会别人的视角和思考,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和想法。白岩松说过:“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真正的阅读应该是一种深刻又愉悦的体验,是找到了自己,更塑造了自己,让自己拥有了一个有趣的灵魂。

  窗外桃花灼灼,树间蝴蝶款款。我合上书本,想起了这一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愿往后余生,有书为伴,既看得见一轮明月,也望得到浩瀚星辰。

  爱阅读,一生浪漫的开始。

  (作者:俞燕,系浙江省诸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