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报国惊四海——云南掀起聂耳文化新潮
光明日报记者 张 勇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最熟悉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今年,全国各族人民以高唱国歌这种最热烈的方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人们在高唱国歌的同时,都会想起音乐家聂耳。聂耳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谱作者,长期以来,在聂耳的故乡云南玉溪和聂耳出生地昆明市,都有关于聂耳的纪念设施和纪念活动。今年以来云南又掀起了一股股聂耳文化热潮,激荡在云岭大地,激荡着人们的心潮。
用歌声铭记聂耳
1912年2月15日,聂耳(聂守信)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甬道街72号,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1919年,聂耳进入昆明县立师范附属小学就读,这所学校就是今天昆明市长春小学的前身。
今年国庆前夕,昆明市长春小学70名同学佩戴着红领巾,在甬道街聂耳故居门前同唱国歌,歌声在聂耳故居上空久久回荡。长春小学“小聂耳剧社”的小演员们现场表演了校园剧《我的同学是聂耳》,演绎了聂耳在县立师范附属小学就读时的学习、生活场景。同学们瞻仰了聂耳故居,聂耳的爱国主义光辉事迹深深震撼着同学们心灵。
1927年,15岁的聂耳以第12名的成绩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而当时的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是今天的昆明学院。
9月27日,“我和我的祖国”——万名大学生“青春告白祖国”活动在聂耳母校昆明学院隆重举行,全校1万多名大学生整齐肃立,同升国旗,共唱国歌。年轻学子们以青春之名,为国而歌,祝福伟大的祖国,纪念最杰出的校友聂耳。在昆明学院图书馆里,还珍藏着聂耳使用过的钢琴,让昆明学院师生们引以为豪。
如果说国庆前后许多机关学校自发合唱国歌是第二次高潮,那么7月在昆明和玉溪举行的第六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则是今年的第一次高潮。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由国内外十余支优秀合唱团参与,融合诗歌、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样式共同演绎交响乐,唱响聂耳精神。20场演出形成剧场与广场联动、专业与业余结合的机制,着力打造聂耳音乐文化品牌。从义勇军进行曲的发源地——辽宁、到聂耳与田汉的故里——云南、湖南,再到聂耳田汉激情豪迈的创作源地——上海,来自四地的优秀合唱团一起亮相共同演唱聂耳的经典作品《毕业歌》,穿越时空,再现历史,共同唱响时代最强音。
用影像呈现聂耳
聂耳的作曲生涯从20岁、1932年年末投身左翼电影界开始,到1935年去世,只有不到4年的短暂时光,然而他的光与热都在这短暂青春中燃烧。《卖报歌》《毕业歌》《大路歌》《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成为时代烙印之曲,《义勇军进行曲》更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战歌。
9月29日,爱国主义电影《为国而歌》在昆明第一次与观众见面。《为国而歌》展示了聂耳从一位热血青年和音乐天才成为人民音乐家的成长轨迹,展现了《义勇军进行曲》史诗般的创作历程,讲述了一群心系祖国命运的青年用热血和音符鼓舞世人觉醒、激励前方将士浴血奋战的故事。影片以聂耳、田汉等一批文化英雄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历程为主线,讲述了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刻,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们作为聂耳的亲属,应该为传承聂耳精神做些事,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华民族最危亡的时候,在唤醒民族大众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我想用电影的形式把这种作用表现出来。”《为国而歌》的编剧、导演青山对记者谈了拍这部电影的初衷。
《为国而歌》出品人、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厂长赵春明表示:“聂耳是云南响亮的名片,是青年人的榜样,《义勇军进行曲》同样能够激励今天的人们,因此《为国而歌》是一部有震撼力、艺术感染力和商业元素的主旋律电影,10月中旬在全国上映后,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
“不同生活接触,不能为生活的著作,不锻炼自己的人格,无由产生伟大的作品。这段聂耳日记里的话,写在电影《为国而歌》的片头字幕上,也是我的座右铭。”青山说。
用文字讲述聂耳
音乐里的聂耳让人激奋,电影里的聂耳让人震撼,书本里的聂耳则让人回味。
国内有作家写过聂耳的传记,也出版过《聂耳全集》,但一部来自他国视角的《不愿做奴隶的人——聂耳传》,今年9月又在北京、上海、云南等地掀起一阵聂耳传记热的文化旋风。该书于2015年在日本出版,今年7月在中国由新星出版社翻译出版。该书作者、聂耳研究专家冈崎雄儿生长在聂耳故世的日本湘南鹄沼海岸,常年从事中日贸易和文化交流。该书主要围绕聂耳的成长历程、聂耳之死、《义勇军进行曲》迈向国歌之路三个方向展开,生动地介绍了聂耳短暂的一生及其不平凡的成就。在关于聂耳作品的诸多研究中,这是一部角度新颖、恰逢其时的作品。
据年过七旬的冈崎雄儿介绍,他为了写作《不愿做奴隶的人——聂耳传》,整整花了二十年,除广泛掌握中、日文的文献资料、影音节目等,他还探访了聂耳曾经生活过的昆明、玉溪、上海、北京等地,7次到昆明,与中国国内的聂耳故居、研究机构建立联系,与聂家后人、亲友及中国聂耳研究专家有过深入交流沟通。为了探讨聂耳死因,他还找出了1935年7月17日聂耳出事当日的水文、气候等原始资料,寻访相关当事人,这些都是以往中文资料中所未见的。
在昆明、玉溪开《不愿做奴隶的人——聂耳传》分享会期间,冈崎雄儿对记者说,聂耳是一个很活跃、很受人喜爱的年轻人,聂耳的作品对中国乃至对世界革命都有很大的贡献。之所以写聂耳的传记,是希望告诉日本人一个真实的聂耳,也希望此书成为中日友好的纽带。
冈崎雄儿还告诉记者,聂耳在鹄沼海岸意外溺亡,这件事情成为藤泽市老百姓不能忘却的记忆。1954年,当地民众自发募捐建造起一座聂耳纪念碑。为了纪念聂耳逝世50周年,市民与相关人士又募捐建立起聂耳浮雕胸像。1981年,聂耳的出生地与逝世地——昆明与藤泽结为友好城市。2011年,为纪念友好城市30周年,昆明市向藤泽市赠送了一块石碑,上面写道:“一曲报国惊四海,两地架桥惠万民。”
一曲报国惊四海,是对聂耳艺术成就的精彩描述,也是对聂耳家国情怀的最好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