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媒体对大众审美的“矮化”倾向
作者:张俊东
近来,公众普遍认同当前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力,但同时也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当下新媒体泛娱乐化态势强劲,有时唯阅读量、点赞量马首是瞻,有拉低和“矮化”大众审美的不良趋势。
笔者认为,这倒不是危言耸听、言过其实。也有人会说,现在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了,需要找乐开心。没错,娱乐很好,每个人都需要娱乐,娱乐也是文艺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但是娱乐不是文艺或者精神产品的唯一目的,更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娱乐的最终目的还是需要提高和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孕化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取向。何况,娱乐也还有高级、高雅娱乐与低俗、媚俗、庸俗娱乐之分,不仅仅是为了傻乐、甚至娱乐至死。
目前,抖音、快手、好看视频、微视频等短视频平台,有不少内容是很好的,充满了艺术感和正能量。比如学习英语、美食烹饪等传授各种技能的,以及音乐传播和欣赏的内容,还有《人民日报》、央视、团中央等这些主流新媒体平台推出的一些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短视频都非常好。同时也不讳言,不少阅读量、点赞量“10万+”的打着艺术之名的短视频,就其内容而言,实在不敢恭维,有的简直令人难以忍受。它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搞笑搞怪类。一些明星借着人气搞点“先抑后扬”“峰回路转”的所谓意想不到跌宕起伏的幽默;中年夫妻拍个短片渲染夫妻之间“左手摸右手”的不屑与“革命友谊”式的暧昧;各种美女利用勾魂眼、肢体语言,甚至是搔首弄姿吸引眼球,美女“装傻卖纯”问答等。第二大类,猛打温情牌、苦情牌。80多岁老母亲给60岁儿子擀面条,穷苦山村一个特别瘦弱的小姑娘背比她身体大好几倍的柴火等等。于是乎,模仿这些苦情、温情的花样版本纷至沓来。第三大类,中国书画的滥竽充数或江湖杂耍。有的是大呼小叫、胡涂乱抹,把本来很高雅严肃的书法艺术弄成了丑态百出的江湖表演;有的根本没有经典碑帖画作的学习和传承,完全是朝学执笔暮已成家、任笔为体的扭捏作态。
前两种类型基本无害,看完哈哈一乐,或者心头一酸,但一咂摸嘴,没什么余味。这种浅层次的娱乐或者是怜悯式的同情,不能给人以更多思想和生命价值的启迪启发,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更谈不上让人在精神高度上有所提升。第三种则更为危险,是打着文化艺术的幌子,说是书画视频,表面好像很有文化、很高雅,其实一点艺术含金量、审美格调都没有,不仅对大众的审美没帮助,反而是在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误导、拉低大众的艺术审美水平。因为中国书画艺术传承数千年,是“人品即书品”“人书俱老”,讲求文化底蕴、人文修养,以气韵、风骨、格调、境界为旨归的高雅艺术,无论如何也不是表面的秀美、流畅、漂亮这么简单和容易。而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观众因为缺乏专业的艺术鉴赏训练,对一些艺术行为和作品没有很强的分辨能力,对一些格调低下、艺术水准不高甚至江湖杂耍式的书画视频、帖子点赞鼓劲,动不动就是网络“爆款”“10万+”;与此相反,对一些严肃高雅、有审美格调的书画艺术、艺术家视而不见甚至嗤之以鼻,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这是极其危险的,对中国书画艺术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中国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艺术门类中最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之一。文化界流行一句话:搞艺术一定要眼高手低。说的就是对于搞艺术而言,眼力、审美眼光特别重要。如果我们总看俗气、格调不高的东西,时间久了,眼睛就看“坏”了,审美格调也随之降低。一个人总看高雅、纯净、圣洁的东西,内心、灵魂才会得到不断淘洗,眼睛越来越亮,内心越来越纯净;如果总是看乌七八糟、俗不可耐的东西,内心只能越来越污浊不堪。
所以,笔者认为,新媒体平台不能以阅读量、点赞量为唯一标准,而要自觉对曲高和寡的严肃高雅艺术、传统国粹给予扶持和推流,这样才能保证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些严肃高雅艺术,让更多人受到高级艺术的熏陶和影响。新媒体赶上了传播大发展的好时代,需要倍加珍惜,从业者需要加强文化修养,从内心重视文化、敬畏文化、提高审美,才能对低俗、庸俗、媚俗、恶俗的不良文艺作品和创作者说不,才能让新媒体平台风清气正,让严肃高雅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弘扬,不断提高我们这个时代大众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底蕴。
(作者系中国石油文联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