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届荆州花鼓戏艺术节两度花落潜江
11月5日至7日,第三届湖北省荆州花鼓戏艺术节在潜江举办。
此前,该艺术节于2010年在天门首次举办,2016年在潜江举办第二届。
三届艺术节为何两度花落潜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解释,潜江市深化院团改革,促进院团出精品、出人才,推出了一批优秀剧目,形成了良好的花鼓戏传承、振兴的氛围。
创好剧本搭大舞台
11月5日晚,潜江曹禺大剧院内,潜江原创的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拉开第三届湖北省荆州花鼓戏艺术节展演的帷幕。
《河西村的故事》由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湖北省艺术研究院联合创作,去年底推出后广受好评,受邀赴江西、湖南、河南、北京等地巡演,并获得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提名奖。
国家一级演员、湖北花鼓戏专家吴培义说,看地方传承振兴传统戏剧,关键要看能否推出精品剧目。
细数潜江精品剧目,可谓硕果累累。除此次《河西村的故事》外,该市近年来创作出花鼓戏《生命童话》《五女拜寿》等一批全国获奖剧目,可谓年年有大戏登场。
精品,如何打造?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了解到,这得益于该市用创新思维破解地方戏曲发展瓶颈。
一直以来,荆州花鼓戏等一些传统戏曲存在改编剧多而原创剧少、古代剧多而现代剧少等现象,其一大原因是地方剧团创作受制于创作能力、经济实力等客观条件,有心无力。
为此,潜江在全省开创性举办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为全国影视剧剧作家、导演、文化企业牵线搭桥,也解了文艺院团“剧本荒”的苦恼。
如《河西村的故事》剧本,便是第三届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的成果。该剧剧本贴近农村生活,围绕潜江虾稻产业发展的主线,展现两个家庭、两代人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情感纠葛和人生故事,以小人物折射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乡村巨变,自亮相交易会便获好评如潮。
为打造精品剧,潜江市除将潜江市荆州花鼓剧团升格为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明确为全额拨款的国有公益性事业单位外,每年还设专项经费支持院团请名角、排大戏。《河西村的故事》就由国家一级编剧周慧执笔,国家一级导演黄鸣现执导,音乐设计、作曲、舞美、服装、造型、灯光及编舞均为国内戏剧界的翘楚。
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院长徐中兵说,正是有潜江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院团才能放开手脚排大戏、出精品。
汇聚老中青院团有活力
“这部剧的亮点在于老中青三代演员的结合,是省艺术研究院根据剧团特点量身定制的。”《河西村的故事》赵小荷扮演者、青年演员付潜芬说。
付潜芬是潜江开办花鼓戏大专班的首期学生。2002年至2006年,她在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花鼓戏大专班度过学艺生涯,毕业后成为省实验花鼓剧院一名戏曲演员,其学费、 编制等均由潜江解决。
当年,像付潜芬这样从校园进梨园的有22人。
传统戏传承保护,培养并留住人才是一大难题。为此,潜江返聘退休的国家一级演员胡新中、李春华在潜工作;与艺术高校联合开办花鼓戏专业后备人才定向班,定向培养花鼓戏专业演员20余名,实施“名家传戏”工程,以师带徒,组织青年演员申报湖北省牡丹花戏剧奖、上海白玉兰表演奖、湖北省戏曲年度新秀等,涌现出一批艺术造诣精深、个性鲜明的青年演员。
去年,潜江花鼓戏大专班再开班,36名考生从报名的5000多人中脱颖而出。此时,包括付潜芬、答沙等历经10年锤炼的首批大专班学生,已从老演员手中接过振兴花鼓戏事业的大旗。
“通过开定向班、推戏曲进校园等方式,剧团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徐中兵说。
目前,潜江花鼓戏拥有国家一级演员5名、国家一级作曲1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名,演员60余位。年均演出超过200场次,足迹遍布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