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影视艺术 > 影视题材

民艺再造有了全新的设计表达方式

时间:2021-03-12 11:27:48 来源: 新民晚报 作者:杨光

  当一项技艺越来越少地进入日常生活,它的式微和消亡就几乎是必然的。为了让民间传统手工艺重新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设计师们一直孜孜以求地探索着可行的方案。许多年轻设计师独辟蹊径,把独特的美学观念和设计语言注入传统手工艺,用更灵巧的方式使传统民间手工艺重新绽放不一样的时代光华。

  民艺再造兴起之初,设计师们往往被传统工艺本身“带节奏”,从而略显被动。时至今日,经过数年“磨合”,设计师们已经领悟了自己所关注领域的传统手工艺精髓,在创作时放下了最初的“包袱”与迷思,不再是传统工艺的“传声筒”,而是驾驭者、再造者,他们创作的作品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一道亮眼的风景。

  做纸时内心无比宁静

  “85后”设计师、韩国姑娘金绣辰,高中时就来到中国读书,至今已在中国生活了18年。她曾为上海老字号英雄钢笔捉刀设计,为上海交响乐团定制了牛年文创伴手礼,还以渐进策展的方式在新天地的由心咖啡打造过展览。不过,更多的人是通过她的纸艺作品认识她的。

  金绣辰为上海英雄钢笔设计的包装

  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4年后,金绣辰在上海开设了造纸工作室,一心投入到纸艺创作之中。其以苦修僧人的百衲衣为灵感的作品——《纸·衲》获得了2020年第十一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铜奖。

  “创作《纸·衲》前,我先找服装系的学姐打版,除此之外,从头到尾,作品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的。”长袍衣尾长9米,代表了人生的历练与修行,为了在展览现场完成制作,金绣辰熬了四五个通宵。

  金绣辰作品《纸·衲》

  和那些在工艺上依赖技术助手或需要匠人携手完成作品的设计师不同,金绣辰的“底气”来自于她对纸质手艺的深入了解和熟稔掌握。在清华读研时,她有幸师从知名书籍装帧设计师吕敬人学习纸张艺术。待她如女儿,给了她诸多帮助的吕老师,一直是金绣辰纸艺创作路上的“指路明灯”,做毕业设计时,吕老师为了让她更直观地了解传统造纸工艺,甚至把她送到造纸厂,让她直接跟随匠人们学习。

  “纸浆漂在水里的画面,就像高空中的云朵,变幻之美,我永远忘不了。”跟随匠人们学习,让金绣辰明白了每一张纸都来之不易,需要经过浸沤、煮料、洗料、切碎、舂臼、打槽、捞纸、压榨、烘干等多重步骤。经过一线匠人手把手的教导,虽然金绣辰的手艺级别达不到匠人的水准,但充沛的手工制纸经验已经成为她创作的养料和底蕴。

  正因为对手工制纸工艺了如指掌,她的白色系列作品《情肌·理绪》,以造纸工艺体现出不同肌理,切换不同灯光,让人在触摸时感知各种情绪,入围第八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黑色系列作品中,《木之歌》表达的是她对纸张本身的理解与想象,《34平方米》隐喻34岁是人生开启另一扇门的时候,而在大脑完全放空状态下创作的《日出》则成为悬挂在工作室中,供金绣辰和朋友鉴赏的减压作品。

  金绣辰和她的作品《情肌·理绪》

  金绣辰作品《木之歌》

  金绣辰作品《日出》

  不仅如此,她还凭借自己掌握的造纸工艺和知识,为公益咖啡馆设计伴手礼,在上海中心举办小型展览,融合纸张肌理与朋友“无事”书法作品,为人们战胜疫情打气鼓劲。

  “每次心烦的时候,我就会在工作室里制作一张纸,看着纸浆在水里漂,心就自然而然平静下来了。”每一次创作和设计,金绣辰对造纸的魅力都有新的体会,纳西族的东巴纸、安徽的宣纸、日本的和纸、韩国的韩纸、欧洲版画用的棉纸……与纸结缘,这位在上海生活、工作的年轻设计师还将在这个领域继续驰骋,走得更远。

  金绣辰的造纸工具

  从老手艺中汲取养料

  金绣辰的故事并不是设计领域的特例。老手艺给养年轻设计师,设计师以专业反哺传统手工艺,造就了设计界一段又一段佳话。

  同为“85后”设计师,陈福荣也在毕业前,前往福州当地百年金工作坊郑兴利手工剪刀铺,跟随老师傅学习制剪手艺。“郑兴利剪刀”曾是“福剪”状元,采用独特的“夹钢”工艺,以锋利耐用著称。凭借老师傅娴熟的手艺,不同硬度的钢材在不同的火候淬炼之下,就能为不同客户制作出量身定制的“福剪”。能走到一线,亲眼见证、亲手实践传统手艺,这让陈福荣感到无比好奇和兴奋。正因为对手艺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深入研究,他才能在保留福剪功能的基础上,以现代语汇对福剪造型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在各大设计展览上亮相时全都引来一片喝彩。

  陈福荣学习福剪制作(上)及产品系列(下)

  李共标的故事则是另一个例子。自2008年专心研制铁器至今,他一直长时间“隐居”深山,每天坚持6点多起来生火、制作模型、选材、打铁,连续工作一整天,将一块铁片反复加热,不断捶打来制作铁器。虽然他运用的打铁技艺在国内早已式微,但在这些劳作中他不断积累手工艺制作经验,并对器物的造型和功能进行改进和调整。比如,他创作的梯形造型的《风炉》,就在打造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修改,为了让使用者方便清理炭灰,他在炉型中添加了当代元素——小巧的小开门。与传统铁艺相互浸染,李共标的作品低调沉稳,结构古朴,又在细节处带着现代的精巧,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工作中的李共标

  青年设计师章俊杰带着学生在绍兴嵊州一带做调研,走进了一家没落的竹编厂,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他与竹编老师傅合作,设计出“竹织”系列灯具,在竹制品中使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又把景德镇瓷器等各种材质与竹编融合,误打误撞成了“复活竹编工艺”的代言人。竹编工艺蕴藏的能量被章俊杰充分挖掘,作品影响力传播到了海外,老师傅们的境遇也有了改善。他们接到了更多的订单,为此还把之前不断萎缩的生产空间也扩大了。

  章俊杰与“竹柔”系列作品

  章俊杰设计的“竹织”系列灯具

  让“黄昏”变成“朝阳”

  年轻设计师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改造正在让这些处于“黄昏”的手艺迎来创新的“朝阳”,然而这些看似举重若轻的改变背后,设计师们付出的辛苦努力和各种代价却少有人知。

  “我和导师前往安徽一带考察传统造纸技艺时扭伤了韧带,后来休息了整整一年。”不止如此,由于纸艺创作需要长时间伏地、跪地工作,金绣辰胫骨关节的半月板受到损伤,以至于她体重出现增长,膝盖就会吃不消。成功与荣誉的背后,这份辛苦只有她和身边贴心的朋友知道。

  陈福荣在福剪工厂“学徒”,老师傅一开始怕高温淬炼、夹钢的过程太危险,没敢让他亲手尝试。之后,经过一番软磨硬泡,陈福荣才真正掌握了福剪制作工艺的精髓。

  李共标完成一件作品,从构思到实物成形,中间需要经历无数次修改,花费时间更是长达数年之久。对一般讲究效率的商业设计师来说,这种创作方式是无法想象的。

  类似的情节也发生在章俊杰身上。最初,章俊杰驱车入深林,兴冲冲与竹编师傅探讨自己的创意,师傅们发现他们的传统思维被他的现代理念打乱了阵脚,直言不讳“批评”章俊杰“很好笑”。然而,随着创新作品登上巴黎展厅,章俊杰把对竹编手艺感兴趣的外国设计师介绍给老师傅们后,老师傅们的观念也彻底改变了。

  在造型、功能、使用体验上的思虑周密,手艺元素与国际化的设计语言结合在一起并无生硬之感,如今,年轻设计师们早已摆脱“青涩”,以自己的能量与创作激情为民艺再造开创全新的路径。(邵华)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