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让伟大精神代代相传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推出的20集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高度还原并全面回顾了抗美援朝战争历程,真实再现了一大批志愿军英模、战斗集体的英雄事迹,深刻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识天宜听风,临流须观澜。该片以时间线讲述,注重营造连续性、故事性和悬念感。各集之间环环相扣,吸引观众对抗美援朝战争人物故事、历史细节的了解兴趣。随着每一集节目的不断播出,观众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散点式认知,被叙事时间线有机串联起来。比如,纪录片开门见山点出朝鲜战场形势突变使中国的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积贫积弱的新中国不得不将已经过上了晨兴理荒秽生活的士兵召集起来,在鸭绿江北岸严阵以待,使中国牢牢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权。主创团队凭借多年的纪录片创作经验,对挖掘的海量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进一步深化了历史真实资料的价值。纪录片首次解密了部分珍贵档案和电报,首次公开了部分历史影像画面,这一类首次披露在20集片子中多达40多处。通过拍摄的百余件抗美援朝珍贵文物和许多第一手的历史档案、影像资料等,全景、真实、权威地披露决策内幕和历史细节,为今天的人们体悟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切口。
为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性,节目对抗美援朝的很多亲历者进行了抢救式采访,让观众得以了解更多的生动细节。受访者即便是专家,也并没有阐述个人观点,而是同亲历者一样,只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叙述他们所知的事实,从而形成了详尽的、多维的说服力。这不仅保证了节目内容权威翔实、史实严谨准确,还让很多只拥有片段记忆和道听途说记忆的人们,可以在最短时间里捋顺很多信息,快速形成对历史的网状认知。面对亲历者的抢救式采访,尤其是当看到标注着“生前采访”的字样时,让人不禁心头一热,先辈们的努力和付出换来了今天的岁月静好、山河无恙。如节目中讲到面对装备上的巨大落差,如何能把联合国军一网打尽是让彭德怀头疼的难题。在朝鲜大榆洞所在的小山沟,联合国军分兵冒进,金日成首相的警卫队雪中送炭,让抗美援朝的首战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天条件。“在温井附近做个“口袋”,观察敌人的进攻状态,伺机而动,关门打狗。”从时任彭德怀警卫员韩景修的同期采访中,观众仿佛看到了彭德怀指点江山的豪迈,在感叹战略高超的同时更有身临其境之感。正是这些抢救式采访带给观众近距离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在倾听中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惊心动魄。观众纷纷留言“为什么每集只有半小时!为什么一共只有20集!”“每天以崇敬的心情,准时收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每天半小时一集的播放。”
长久以来,人们对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认知,大多只限于基本轮廓,而少有深入了解,以至于出现了不少误读误解。中央广电总台的这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以20集的大体量、一个月的持续播出,重新将人们带回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岁月,用电视语言撰写抗美援朝的“编年体大片”,用真实的影像记录驱散历史虚无主义的阴霾,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更紧密地连接当下,彰显出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实力担当。如节目讲述的上甘岭战役中一只松鼠和两个苹果的故事,刻画出战争年代物质匮乏条件下粮食的珍贵。和平日久,慵懒骄奢的思想冲击着人们心中的堡垒。居安思危,纪录片于无形中声援着光盘行动。
当前,受到消费文化与娱乐思潮的不断侵蚀,人们不仅从记忆上远离了火热的革命年代,在认知和情感上也与抗美援朝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产生了某种隔阂,对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但这个节目用剪辑精巧的影像,实现了对历史信息连续性的高效输出,又因其真实性、知识性、艺术性等特征,产生了很强的教化功能。正如许多网友评论的“这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的作品,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群体。相信他们对历史有了如此系统化、全面化、深入化的认知学习后,对前辈传下来的精神会变得更加坚定。”
70年前,英雄保家卫国,出征朝鲜血洒千里疆场;70年后,英雄逆行前进,拯救万千民众于疫情危难。《国家记忆》在特殊的时间节点,讲述不同时代的各自精彩,激励人们在居安思危中忆苦思甜,在警钟长鸣中不断向前。期待能涌现出更多类似的优秀作品,让历史照进现实,让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进行有机缝合,更好建构当代人的集体记忆,唤醒内心深处的国家、民族认同感。(唐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