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庆档影片:“我”是主角之一
很多观众跟我一样,会选择把每部片子都看一遍,比较一番,全民参与也是今年国庆观影一个别致的乐趣。
今年国庆有个主题,是“我和我的祖国”,这与以往的庆祝主题略有不同,是两个主体,“我”也是主角了。由此观照今年国庆档几部影片,都强化了“我”的存在。
这个“我”,就是老百姓,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普通人成为主角,就是今年国庆档影片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无论是《我和我的祖国》中的每个故事的主角(工人、战士、出租车司机),还是《中国机长》中的机组成员、空乘人员,抑或是《攀登者》中的登山运动员,甚至连《决胜时刻》中,改天换地的决胜时刻,也把大量笔墨给了警卫员、播音员这些小人物。总体而言,这几部影片都很接地气,都注重情感表达。
具体来说,《中国机长》距离我们时间最近,真实故事仅仅发生在一年前,人物都有原型。平心而论,虚构的空间不大,创作者重点放在了情节的设置、气氛的营造方面,是一部标准的灾难片。当然,这是一部避免了灾难的灾难片。影片突出了川航优异的服务意识,带来的问题是反衬出乘客的自私散漫,这方面,同舟共济的力量就弱了,最后乘客的反转也很微弱,这是一个遗憾。机长的冷静果断表现得很充分,但人物的驱动力更多来自职业性,其个人的所思所想我们无从知晓,空乘们的个性塑造也流于表面,个人背后的故事不够,包括袁泉这样优秀的演员,缺乏更大的表演空间。
《攀登者》营造了非常有磁力的戏剧场,人物个性突出。登珠峰这件事,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同,有的是要证明自己,有的要告慰家人,有的要救赎,有的要挑战,都是从个人出发,汇聚到一个群体的行动中来。影片的时代背景最特殊,涉及三年困难时期,中印的边境冲突,中苏决裂,跨越“文革”,我们理解创作者的难度,最后选择把这些因素都推到背景,就集中写人的命运,这带来的优点是影片中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就是个人命运与时代与社会与历史的关系没有被展现出来,也就失去了这个题材理应具备的广度和深度。
情感戏流于常情,甚至显得累赘,情话略尬,有些情感段落喧宾夺主,这种水准的感情戏,观众也未必买单。从大的方面来说,试图用更多的个人叙述取代家国叙事,显然效果是打了折扣的。平心而论,《攀登者》的视觉效果和紧张程度是国庆档中最好的,但需要总结的地方也非常多。
《决胜时刻》在艺术上非常成熟,感染力非常强。影片将大历史和小人物结合得最精妙,节奏张弛有度,情感真挚,把一部原本应该金戈铁马的影片拍得充满了温情。任弼时拉小提琴的段落是华彩乐章,小战士田二桥护旗牺牲则令人肝肠寸断,创作者给大人物写小情绪,给小人物以大情怀,真是有匠心。
重大题材无法回避的内容如何表现,重大会议重大决策重大历史文献总让观众犯困怎么办,此片通过女播音员的故事把这些历史内容有机地串起来,既是历史的内容,也是个人的故事。这给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开拓了思路,找到了办法,是一个突破,类似的地方很多。但正如黄建新导演所言,此类影片我们拍得过多,题材过度开掘,难免良莠不齐,对于观众来说,吸引力在逐步衰减,使得这部相比以前更优秀的主旋律影片,在市场上未必有更好的成绩,这也是值得总结的。我的建议是,此类重大题材,应该少而精,不要乱采滥挖,拍一部是一部,集中优势资源,精心准备,要么不拍要拍就拍好。
《我和我的祖国》的成功有点小小的出乎意料,七位导演七个故事,很容易搞成堂会式电影,表面热闹,演完了一哄而散。这一次的创作出奇地认真,还特别走心。七个故事个个好,都有闪光点。我个人尤其喜欢《前夜》和《白昼流星》,《前夜》真的生动,人物都带着风来的,不管多小的人物,都骄傲,都有风范,就是新中国万物蓬勃的劲儿,透着神气。《白昼流星》是真写意,落日余晖和少年不羁的心浑然天成。把扶贫和航天放在一起写,神了。这样一来,整个片子也有了意蕴,不光写了真,也写了梦。这部影片可以留给时间,电影史要有它的位置。
总的来说,今年国庆档的影片,都具备相当的品质,是优秀国产片的代表,都有明显的亮点,打破国庆档的票房纪录一点也不意外。很多观众跟我一样,会选择把每部片子都看一遍,比较一番,全民参与也是今年国庆观影一个别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