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车站》选胡歌没考虑过流量
作为今年戛纳电影节唯一一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中国电影,由刁亦男执导、胡歌、桂纶镁、廖凡、万茜主演的《南方车站的聚会》(以下简称《南方车站》)受到了极大关注,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就毫不吝惜地表达了对它的喜爱。这是刁亦男导演继柏林金熊奖影片《白日焰火》之后的又一力作,在导演一贯的艺术电影美学风格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商业元素,也更加激烈、复杂。影片将于12月6日全国院线公映。
新京报独家专访了《南方车站》总制片人李力,解析影片的选角、制作幕后,以及影片采用的“完片担保”模式。
制作
制片人首先要信任和理解导演
在《白日焰火》之后,当刁亦男导演对李力讲述偶然看到的一个新闻时,两个人都意识到,这就是那个能够让导演有所突破,可能让更多普通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故事,这就是《南方车站》的雏形。李力说:“这个故事其实是挺朴素的一件事,更多是讲无论什么样的人,最终都要回归情感回归家庭,这是我喜欢的地方。”
《南方车站》于2018年4月28日在武汉开机,9月30日杀青,其后经历了近7个月的后期制作,投资过亿。由于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2009年左右的故事,全片80多个场景进行了做旧处理。影片85%为夜戏,最大的场面调度需要3000多名群演同时进行,在南方闷热多雨的夏季,无疑为拍摄制造了更大难度。而导演刁亦男一贯坚持自己顺拍、实拍的风格,对于制片方是巨大的挑战。
李力说:“刁亦男所有的电影都是顺拍,这个我们也曾经探讨过,顺拍对于整个演员表演节奏和情感延续都非常有好处,他们的心跳都是跟着剧本走的,夜戏也是他最有个人特色的部分,当然对制片方来讲,毫无疑问是一个挑战。我们本身就是认识了十几年的好朋友,对于他的风格和要求我们非常清楚,也信任他的创作方式,所以我们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种方式。”
演员
胡歌表演生涯一次彻底转型
《南方车站》故事灵感来源于真实新闻事件,讲述一名小偷在绝望的逃亡之路上寻求救赎的故事。有一天导演刁亦男拿来了一张有些模糊的照片给李力看,当时李力完全没有认出来那个人就是胡歌,只是对刁亦男说:这个形象和气质,就是周泽农(影片主角)。
后来制片人沈暘马上联系了胡歌,刁亦男也拿着剧本飞去上海跟胡歌进行了沟通。为了完成这个角色,胡歌不仅提前练习了骑摩托车、射击、打斗,还学习了武汉方言,在片中只用方言跟工作人员交流,完成了胡歌表演生涯上一次完美的转型。最终呈现的,是一个观众从未在镜头前看到过的胡歌。而在此之前,胡歌还是观众心目中的古装式完美男主角。
对于这次选角,李力说道:“当时我们第一反应就是他符合这个角色。在表演这件事情上,只有好的演员和好的导演结合才能呈现出观众认可的作品。无论是对人物的理解还是与其他演员的配合,这次胡歌的表演我们整个剧组都非常满意。”
完片担保
影视公司标准化运作的需要
《南方车站》的投资体量大、拍摄难度高,因此将“完片担保制度”引入到制作流程中,李力向记者解释:“创意是没有标准的,但制作一定要有标准。当时决定把国际上非常成熟的完片担保制度带进中国,现已基本完成了本土化改造。完片担保是从影片筹备开始,对于剧本、预算、拍摄计划、服化道设计、置景等各环节进行前置评估,通过制定和执行周密可行的计划、完备的风险预案来保证影片的顺利完成。如果发生了诸如拍摄延期、项目超支等问题,都会得到保险公司的理赔和资金支持。在这个领域,我们已经做了六年了,有能力覆盖影视制作的全过程。”作为工业体系下联结金融的纽带,完片担保对影片并没有类型限制,同时还能提前售卖版权,对新人导演来说无疑是有效可靠的融资途径。李力透露,虽然完片担保在国内这几年刚刚起步,但是在资本日趋避险的影视寒冬大环境下,完片担保的作用将更加重要。
对话
无论什么类型好看最重要
新京报:怎样平衡文艺片风格和市场的接受度?
李力:我觉得这是一个平衡的问题而不是找补。首先前提是模糊的,怎样定义文艺片、商业片是基础问题。无论如何定义,第一个问题永远都是好不好看。文艺片类型片如何融合,可能每个公司都有不同看法。但我们不会轻易打标签。现在中国电影观众越来越成熟,怎么给更多观众服务,是制片公司首要考虑的问题。
新京报:为什么你如此看重和想要制作现实题材作品?
李力:现实主义题材和大时代变迁是完全勾连在一起的,所以我们总是说现实主义题材跟情绪、情感、生活紧紧扣在一起。我们现在已经有很多影片对此有了突破。比如《我不是药神》《少年的你》,商业上的突破也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也希望在以后的作品中能够跟更多观众在情感和价值观上达成共识。
新京报记者 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