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告诉她》:西方视角下的中国见闻
作者:李雪蓓
在今年1月的第77届金球奖上,奥卡菲娜凭借《别告诉她》拿下电影类音乐/喜剧片最佳女主角,是首位斩获此奖的亚裔演员,原定于去年11月在内地院线上映的《别告诉她》临时改档于今年1月10日重新上映。即便有金球奖影后加持,这部一度成为“北美票房黑马”的影片在内地也仅收获了419.6万元人民币的票房,远低于北美的1766.4万美元,而比起惨淡的票房,国内对奥卡菲娜外貌的争议甚嚣尘上。
《别告诉她》海报
奥卡菲娜在片中饰演的碧莉,是美国的第二代移民,举手投足都是典型的美国人姿态。此次回国看望奶奶的旅程,虽有寻根之旅的意味,却更像碧莉私人的回乡见闻录。片中多次出现的主观镜头印证了这一视角,如碧莉刚出机场时看向拉客司机的主观镜头,有别于影片的整体影像风格,强化了影像的私人属性。当然,西方视角未必就是猎奇向的,镜头同语言一样,无可避免地要被文化规训,当“猫死去”被委婉地置换成“猫上房顶了”作为影片中中文表达方式的缩影,成为一种被构建的意识形态,电影语言同样如此。
值得肯定的是,本片并未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异域风情加以评论,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记录和思考。场景上,比起在美国拍摄的生活场景,国内的影像更像经过了润色的展品,尤其表现在碧莉与叔叔走过夜市摊,以及碧莉无意瞥见的打麻将片段中;配乐上,全片的配乐极富戏剧色彩,并非中国本土的音乐,这些视角多出于对他乡的好奇,并无贬低之意。但这种旁观者的身份也给影片造成了陌生与隔阂之感,叙述者的亚裔身份使其与北美的大环境疏离,其成长过程与观念塑造又同国内观众疏离,双方难免雾里看花,引起争议。
《别告诉她》剧照
在统领全片的西方视角之下,创作者无意渲染种族差异,而是试图挖掘普世价值,进而引入了终极关怀,中西方面对死亡的不同态度成为全片最大的争议点。围绕是否应该告知奶奶她已患癌症这一矛盾,全片展开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博弈——以叔叔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碧莉为代表的美国文化。首先,“说与不说”的问题在中国乃至东方是否具有普遍性,本就值得商榷,至少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年代的人对此都有不同的看法,因而观众未必会对片中这一个体现象产生共鸣,中心问题缺乏普遍性,进一步削弱了影片的文化意义;其次,叔叔的一番话,“你把生命看成是个体的……东方人把生命看作是集体的”,直接把东方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推到对立面,未免有简化和转移问题的倾向,其背后还牵涉到更复杂的家庭伦理和生死观。“我们之所以不告诉奶奶,是为了分担她的压力”,这种自以为是的自我牺牲是否有价值仍有待探讨,将其直接放置于此来代表东方价值观也缺少说服力,实质并不具有批判性。
《别告诉她》剧照
电影被金球奖归到喜剧片里,也印证了东西方对这部影片观感的差异之大。无论是故作热闹的婚礼,还是插科打诨的饭桌,国人从中感受到的更多是荒诞和沉重,甚至是过于夸张的尴尬和如坐针毡的刻薄。这当然是导演有意为之,婚礼上用尴尬的节目表演掩饰对死亡的焦虑,饭桌上以有心无意的拌嘴,揭露亲戚对移民问题的“双标”,都是片中的华彩段落。若论笑点,更多得益于东北人自带幽默的属性,但也仅是在严肃的基调上加入了几段插曲。
自始至终,影片的态度都是暧昧的,片中亦出现了对美国价值观的反思,这种暧昧的态度造成了观众观感的游移不定,我们时而对奶奶的伪科学气功不屑,在影片结束时却又忍不住为女主角延续了奶奶的乐观精神和爱而动容。这种割裂感,或许正是导演自身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时的困惑,她以包容的心态记录了它,并试图在猎奇视角之外寻求更大的张力。
《别告诉她》剧照
聚焦东西方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的影片,最为观众熟知的是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影片中有着纯正的中式表达。本片导演王子逸与片中的女主角一样,受西方教育长大,拍出的更多是西方视角下的中国见闻,虽稍显稚嫩,仍意义非凡,选择站在人文关怀和探讨生命价值的立场上反思,是其最为宝贵之处。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