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文化解码】专题片|传统文化与中国之治
【中国之治@文化解码】
主讲人:宋平明 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要读懂中国的治理体系,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正确认识。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不是凭空而来,不是盲目自信。我们要认识到,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我们文化自信强大的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坚强的基石。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文化自信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传统底蕴,那就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我们要珍惜、爱护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要有自信,要以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为傲,不能妄自菲薄。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自断命脉和根脉,是不会有长久的发展的,也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民至上”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治国之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风雨兼程、访贫问苦,模范践行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和党的群众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是真正把人民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切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对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坚定追求。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这样的理念和立场不是凭空而来的,除了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外,还有着深厚长远的历史渊源,是扎根于中华大地上的文明传承之花,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治国之果,与中华文明史上历代先贤所推崇的“重民”“安民”等民本思想一脉相承,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汲取、发展和超越。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规划和设计了我们中国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
从历史来看,“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是中国人民千年以来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梦想。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中,先后出现过很多对于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设计和思想。
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中国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深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时,中国人民将过上殷实宽裕、富裕健康的美好生活。
[ 责编:李方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