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靠天吃饭” 这家园区用科技为农业“补水”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宁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在宁夏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科技园区举办现场观摩与研讨活动,切实提升葡萄与枸杞商品率。何玲摄
图为宁夏水利科学院副院长徐利岗(左一)带领团队正在为宁夏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科技园区安装电磁阀井和滴灌管道。
宁夏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科技园区围绕旱作区现代农业技术发展需求,采用滴灌技术,利用手机远程智能控制等方式,实现根据作物需水规律自动供水的同时,达到节水的目标。何玲摄
破解干旱地区“靠天吃饭”,必须建好科技平台、推进集成创新、做实推广示范。以科技之力补齐水资源先天不足,正如一粒粒种子点绿旱塬大地,宁夏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科技园区不断唤醒着这里新的生机。多管齐下,令这里的园区“百花齐放”。
1996年,给水团官兵在西海固地区开展“百井扶贫”攻坚工程。每当新打出一眼水井,全村人都要跑来热烈祝贺。喧闹的人群,噼啪的鞭炮,军民同乐,宛如过年一般喜庆。
这是发生在宁夏中南部山区的真实故事。它印证了一个事实:这片黄土地上,水资源是何等匮乏!
水是农业命脉,水资源的缺乏一直是制约宁南山区农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原因。如何破解“靠天吃饭”困局,助力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宁夏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科技园区通过技术开发、集成示范、科技合作及技术培训,引导科技资源从研制抗旱优新品种、高效节水技术、抗旱农艺技术及综合生产模式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更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寒旱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宁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入驻园区开展大量科研工作。
以科技之力补齐水资源先天不足,正如一粒粒种子点绿旱塬大地,宁夏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科技园区不断唤醒着这里新的生机。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1/7
6月19日,一向繁忙的宁夏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科技园区更加热闹。原来,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在这里举办了一期“农业科技大讲堂——中部干旱带葡萄与枸杞栽培技术培训班”。
走进大讲堂,可以看到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王世平教授等专家正在针对如何提升葡萄与枸杞商品率、将盐碱地变为经济高效林果基地的关键技术对学员们进行指导。
现场培训阶段,专家还对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东西部科技合作重大项目——“基于根域限制的宁夏干旱盐碱地枸杞和葡萄节水节肥省力高效栽培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进行了成果介绍与展示。
目前,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探索出了适合宁夏设施葡萄栽培根域限制模式及简化栽培技术,完成了盐碱地枸杞限根栽培容积率、需水需肥规律、标准整形及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研究。
“这家园区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关心与重视下建起来的。”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周小平说。
宁夏中南部旱作农业区耕地面积1275万亩,占全区76.1%,现有人口286.7万人,占全区47%。境内生态脆弱,年降雨量200—550毫米,蒸发量却达1220—2080毫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
2010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宁夏海原县高崖乡三分湾村实地考察时,叮嘱宁夏要突出解决好缺水等实际问题,依靠科技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紧接着,宁夏科技厅主动与中国科学院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单位加强合作,牵头在中部干旱带典型地区同心县王团镇和海原县高崖乡交界处组建了宁夏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科技园区。
按照“一个核心区,两个示范区,五个辐射推广区”规划布局,2013年9月,园区经过两年建设,研究所和科技示范基地正式建成。
依靠科技解决种什么、怎么种、谁来种
极低的年降雨量,种什么、怎么种、谁来种?这成了摆在科技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周小平称,宁夏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及建设之初,就将解决制约干旱带节水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益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研究和示范推广做为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他们进行了“三大运算”。
传统作物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效果微乎其微,必须选择优新品种,首先得做“减法”。
依托园区科研平台,科研人员建立了包含植物生理、生态、植物化学等各类指标的作物品种抗旱性评价体系,在大田优势特色作物、优质饲草、经果林、中药材、红葱、设施瓜菜等方面精中选优,引进确立优新品种。
从甘甜的水果到畅销的蔬菜,从高产的玉米到可食用的花卉,各类优势特色作物抗旱优良品种为旱区农业提供了丰富的品种保障。
为了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更大效力,园区立足于宁夏气候条件,全方位推广新型综合生产技术。这就是“除法”。
集成工程、生物、农艺、田间及管理等方面节水单项技术,建立“宁夏干旱半干旱区有限水资源补充灌溉综合节水技术”“宁夏扬黄灌区非充分灌溉与现代用水管理技术”等模式;提出枸杞、苹果、葡萄、牧草、饲用玉米水肥耦合灌溉制度;研发便携式膜面精准变量补水施肥机、经济林灌水施肥喷药一体机械等设备;确立旱作区主要作物有害生物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这些科技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接下来,各类示范技术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做好“乘法”很关键。
来自中科院、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中心、宁夏农科院、宁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倾力实施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星火计划、自治区科技攻关重大专项等各类科研项目,同时针对特色优势作物及设施农业种植栽培、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开展大规模培训。这就是“乘法”。
多管齐下,令宁夏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科技园区“百花齐放”。
做实推广,让好技术真正被接受
久久为功,必有所成。
“宁夏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科技园区的建成解决了宁夏旱作节水农业科研布局不合理的问题,通过搭建研发与示范平台,聚集了区内外相关科研人才,强化了产学研结合,增强了旱作节水农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宁夏科技厅副厅长刘常青表示。
目前,园区已开展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等40多项国家和自治区科技项目,对40多种作物开展了综合生产技术研究。研究和开发特色作物配套高效节水栽培技术和设备30余项(套),引选培育出适合宁夏中部干旱带种植的果树、苜蓿、花卉、瓜菜、中药材、小杂粮、玉米、马铃薯、牧草、红葱、向日葵等优良品种,同时提纯复壮,建立种质资源圃,获多个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
先行一小步,便能领先一大步。
特别是宁夏旱作节水高效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后,建立核心区1000亩,示范区10000亩。以玉米种植为例,亩均节水100立方米,增产120公斤,增收168元,每年辐射推广20万亩,节水2000万立方米,增产2400吨,增收3360万元,节水增收效益显著,极大地带动了旱作农业技术及现代农业的进步。
园区取得的成效受到广泛关注,科技部、区内外几十批次专家考察组前来观摩。
“破解干旱地区‘靠天吃饭’,必须建好科技平台、推进集成创新、做实推广示范。”周小平对此体会颇深,“对现代机械装备、高效节水技术和现代农艺技术三大主体技术的组装配套与集成创新,是现代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面对当今农村劳动力日益缺乏,农民种植经济收益日益难以保证的现状,只有节水、农机农艺一体化,才能引领带动干旱区特色农业优化升级。”
未来,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将在宁夏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科技园区积极开展旱作农业技术模式集成示范与技术培训,加大技术及模式推广应用力度,让好的技术被群众真正接受,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王迎霞 通讯员 何 玲)[责编:武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