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 山花烂漫
上海童谣(剪纸) |
戏曲人物(陶塑) |
渔家盛世红(农民画) |
二十四节气·阳春六节(年画) |
新春将近,年味儿渐浓,城乡群众的文化活动热热闹闹开展起来。扎灯彩、扭秧歌、写春联、印年画,这些岁时节日里的歌与舞、诗与画,承载着生活的记忆,维系着绵长的乡愁,传承着民间美术传统,是时间长河里生动的文化标记。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美术既是人民群众生活理想的美的表达,也是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学校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保护实践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华文化史、中国美术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上世纪50至70年代,随着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第一次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等一系列活动举办,民间艺人在社会文化发展和经济生产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社会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80年代,民间美术被写入国家美术史,民间艺人走进大学讲堂,民艺学等学科建设进一步展开;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乡村手工艺要素回流,几千年来“男耕女织”的家庭副业呈现为“手艺农村”等新文化图景,自1999年开始的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评奖活动,更将国家级的文艺大奖授予那些来自乡土民间的艺人和行走在基层一线的民艺工作者、研究者,这一切令人感动而又骄傲。可以说,正是党和国家对人民文艺的倡导、尊重和热爱,民间文艺才有了最坚实的基础、最蓬勃的状态、最充盈的动力。其根基所在,正是我国文化制度的特色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做出深刻阐释,从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与规律出发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发展方向做出部署,使民间文艺传承与发展的文化使命、工作方法、作风理念等提升到新高度、新境界,打开了新视野,民间美术融入新时代的创造,在文化、经济、生态等方面发挥综合多元的作用。
在创作领域,沐浴新时代的春风,民间美术如山花欣欣向荣。山花奖近年来的获奖作品,尤其体现了新时代民间文艺的基础和活力。民间美术来自生活,不仅是昔日生活的回响,也是时代之音的共鸣。第十四届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获奖作品胡堂山、钟秀琴创作的《深圳之春》,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背景,在小橄榄核上描刻出时代变革,表现出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与成就,以小见大。民间美术是生活的凝练,要表达和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第十三届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获奖作品《和颜悦色》,作者陈彩平传承针刺无骨花灯技法,以精巧的设计、吉祥的图案表达了国泰民安的美好祝福,作品造型传统又富有时代气息,让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和活动形式,更加流光溢彩、欢乐祥和。民间美术不仅要有传承,更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比如,第十四届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获奖作品《上海童谣》,作者李守白以剪纸艺术生动再现了上海弄堂生活场景,将剪纸艺术语言与上海童谣的意蕴相结合,拓宽了传统剪纸艺术的创造力和表现性。
在设计领域,民间美术融入国家形象的设计与传播。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艺术表演中,民间年画、风筝、剪纸作为富有特色的艺术语言,展示了一幅美好生活画卷。庆祝新中国70华诞,董林美创作的民间剪纸《普天同庆》和董凤歧、张明彦、刘刚、张福利创作的民间面塑《盛世欢歌》受到关注。可以看到,许多艺术创作更加自觉地从民间美术中汲取养分,许多民间美术创作者也更加自觉地表现时代精神,成就了一系列民间美术设计转化的优秀作品。比如在“中国精神·中国梦”全国农民画主题创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中,民间美术融会时代精神,成为文化宣传的生动载体,富有影响力和凝聚力。
在研究领域,以《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指导,由中国文联组织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全面开展,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实施的《中国民间工艺集成》列入国家课题。两大“工程”旨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智慧、传播中国精神,为民间生活存录、为民间艺人立传、为民间文艺铸魂,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传承与国际传播力。目前,《中国民间工艺集成》已经进入出版阶段,将填补我国民间文艺集成编纂空白,建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谱系。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不仅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发展中的民族生活史、文化史、思想史,联系着民族文化的源头并指向广阔的未来,具有深远意义。
在教育领域,民间美术进一步融入学校教育体系。2013年以来,教育部、文旅部、国家民委推动全国职业院校建设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其中有88个院校的工艺美术类专业入选。2017年以来,教育部组织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每两年创建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传承项目包括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民间美术进入中小学教材,成为中华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民间美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社区”等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从学校到社会,已形成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自觉传承发展的风尚。
在社会民生等更广阔的领域,民间美术也体现出文化带动作用。比如随着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颁布实施,国家持续加大财政支持,2013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民间美术、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53亿元,从国家到地方均安排了专门的传习补助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自2016年起,文旅部支持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为当地传承人举办研究培训、开展设计创新和展览销售等工作,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弘扬传统工艺。国家鼓励民间艺人创作,全国各地方建设了一批民间工艺、民间美术传习所、工作站、专业村,为民间工艺美术艺人提供传习空间、创作空间、创业空间和生活空间。例如山东潍坊杨家埠在政府扶持下打造风筝、年画专业村,并以此为依托打造民间工艺旅游区。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作为民俗文化教育培训基地,每年接待大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学习、考察,促进传统手工艺传承。这里的工艺作坊大都是“前店后坊”的形式,在杨家埠旅游景区的拉动下,全村从事年画、风筝生产与经营的人数占全村一半以上。又如,上海金山农民画村为农民画家提供居住创作的工作室,除了拥有多位当地优秀金山农民画家外,还吸引了吉林东丰、山东日照、云南腾冲、江西永丰和辽宁大连等地的优秀农民画家纷纷入驻,并在政府扶持引导下不断完善乡村文化产业体系,既是农民画家的创作乐园,也是农民画文化体验旅游区。
民间美术既是社会进步、文化发展、时代精神的表征,更是国家文化制度、文艺方针、文艺思想孕育生成的产物,是社会土壤中成长的根与苗,是时代雨露滋养的花和果。从传统中走来的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传续生活文脉,彰显时代精神,体现中华美学,如山花烂漫,姹紫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