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着力点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黄石松,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伍小兰
“十四五”时期是北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窗口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别于其他省市地区,作为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北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准确理解其战略内涵和本质要义,找准战略行动的着力点和率先突破的方向。
准确把握北京实施国家战略的本质要义。作为首都,北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显著增强“四个中心”功能、大幅提升“四个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是克服疫情防控常态化叠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下行压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城市的全面现代化,实现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增强京津冀都市圈的活力和竞争力,走出一条人口经济密集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新路的必然要求。北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内涵在于:确保中共北京市委全会提出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实现,为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首都应有贡献、发挥表率示范作用。
准确把握人口老龄化的阶段性特征和长期发展态势。“十四五”时期,北京市老年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将明显超过“十三五”时期,20世纪60年代出生人口将成为老年人口重要组成部分。自2015年以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北京市人口迁移和流动水平与模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到2035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速,常住人口因流入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在空间布局上的迁移,其人口结构将出现加速老化的特征。在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人口总量“天花板”的前提下,需要高度重视人口安全,实施更加安全韧性、开放包容的人口均衡策略,适度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努力挖掘城市人口红利和发展潜力,激发城市发展动力和内在活力,培育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着力突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瓶颈和薄弱环节。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养老不仅仅是涉及个别家庭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更是涉及首都城市安全运行和家家户户民生保障的重大问题。“60后”新老年群体对健康安全、社会参与、精神文化、跨时空的社群交流、自我价值实现等提出更多、更高的需求。要着力把握老年人口队列更替中出现新需求、新特征和老年人权益保护中的新问题,着力解决养老服务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保障社会平稳有序运行,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最大限度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要充分认识到,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经济增长下行的影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北京市将面临财政收入增长下行和老龄事业发展资金需求刚性增长的双重压力,科学配置养老服务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既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养老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激发养老消费,大力发展养老产业的必由之路。因此,要改革完善老龄事业财政投入机制,健全多渠道筹措养老保障资金的制度和机制,加快建立适合首都市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着力突破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安全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全方位推进健康北京建设。将健康政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中,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推进健康公平,增强社会抗风险能力,提升城市韧性,着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提质增效,着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有效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健康服务需求。因此,要着力构建面向全体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着力打通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有机衔接的通道,着力打通社会资本参与医养的通道,着力推动养老服务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下沉。
着力突破老龄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瓶颈和薄弱环节。老龄科技创新是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脑科学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理念结合的产物,具有新兴性、跨学科性、潜力巨大、环境友好、产业带动强等特点,从全球趋势看,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了传统的生产、生活、社交方式的变革,导致了养老方式的多样化,推动了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的升级换代,北京应把科技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因此,要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政策和资源的统筹,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
着力突破老龄化社会基层治理中的瓶颈和薄弱环节。要着力解决老龄政策基层落地中“最后一米”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深化“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改革,真正使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成为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真正使老年人成为老龄事业发展的参与者和贡献者。通过有序开展老年人的民主参与,加强社会利益协调,推进“公正型老龄社会”建设;通过提升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推进“品质型老龄社会”建设,通过优化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推进“健康型老龄社会”建设;通过向社会放权赋权,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敬老、孝老、养老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推进“共治型老龄社会”建设;通过加速社会治理信息化,加快建设为老服务基础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社会帮扶,使更多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老龄化社会的“数字鸿沟”问题,全面推进“智慧型老龄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