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与并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健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这就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达298万户,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624亿元,占GDP比重4.3%, 企业营业收入增长7.0%,文化产业已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种类日益丰富、品质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和文化产品的品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性、完备性、优质性,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融合健康发展成为了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石。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成为了文化强国战略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我国在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等领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同世界其他文化产业强国相比,我国仍旧面临着文化市场主体不充分,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程度还有待提升等现实问题。
第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主体不够活跃。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还部分存在政府力量单一、社会力量不足的状况。尤其是在广大的县乡地区,文化产业基本依赖于政府财政扶持,很难得到市场培育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不够,继而导致基层地区仍旧面临着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专业人才队伍规模偏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等现实困境。由此导致行政机制失灵现象在文化建设中时有发生,局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碎片化发展仍然存在,进而影响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衡化发展。
第二,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开发不足。与国际文化产业强国相比,我国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二十五分之一,而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左右,日本的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左右。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是巨大的,但是由于文化工业起步晚,产业形态单一,高端人才较为不足,市场开发较为不充分。目前,文化产品与市场对接的有效性不足,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开发的持续性不够,不能有效地开发文化消费市场,忽视了持续开发和长期培育文化市场重要性的问题。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培育市场、开拓市场、适应市场的主动意识不够,应对现代传播技术冲击的手段不够,在产业新业态的浪潮下应对能力较弱。
第三,文化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产生错位。文化产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供给过剩的吊轨现象。一是地区间的供给空间错位,文化产品集中供应在部分大城市,农村地区仍然较为缺乏,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匹配问题仍然存在;二是文化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还存在一定差距,文化产品内涵不足,缺乏真正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的文化产品。因此,需要借助更具敏锐性的市场力量才能更快更好地把握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
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互生并进的发展机制
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品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明晰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与边界、共性和特性。公共文化包括了公共文化的设施、产品和服务,体现了党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文化职能,强调的是文化的普惠性、共享性和基本性,是我们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产业门类,侧重于市场主体下的产业特性,侧重于商业性。但是无论是公共文化服务还是文化产业均属于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成肌理上是机制与表征的关系,文化产业是文化服务的输出,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产业的成长架构。提供优质充足的公共文化服务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也离不开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是共生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一体两面。
在共生关系中,包含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要素。共生单元即指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同属于一个文化单位内;共生模式是指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的相互依赖、协作的形式,反映了两者之间的互生互成的关系;共生环境是指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共同依赖的发展环境。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两者本质上是一种互为支撑的建构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文化产业发展是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基础。在统一并进的发展形态上,文化产业发展可以促进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供给的多元化,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健全与提质提供更多的供给主体,促进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治理体系,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活氛围,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保障和成长环境。
建设文化强国既需要覆盖全国范围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需要繁荣健康的文化产业作为支撑。用统一并进的视角去探析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的共生关系、推动两者协调并进的发展,是当前中国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如果只注重公共文化服务或文化产业发展的努力,忽视两者的共生关系,必然会导致割裂发展,甚至出现困境。两者只有在协调共生中发展,才能取得共赢。
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推进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供给的多样化。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文化产业形态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要不断深化文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进程,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效率与供给质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和群众需求有效匹配、对接水平。推动生产要素配置向优质产品倾斜,通过资金资助、规划引导、评奖评论等手段,大力扶持精品创作生产。整合优质文化资源,通过创意、创新等手段和方式,提高文化产品种类和质量,满足多样化消费群体的文化需求。
第二,构建多元文化治理主体体系。为了应对社会转型带来的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多元化、多样化特点,需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建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建格局。在坚持和完善政府组织的文化建设职能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文化产业和企业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从事文化产业和社会组织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促进更多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以提升文化产品供需之间的吻合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建设。
第三,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树立“大文化”的发展理念,突破文化部门思维局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跨部门、跨领域共建共享和融合发展。制定中央和地方间衔接配套的文化发展政策,保障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着力支持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通过落实税收优惠、创新资金扶持等方式支持文化企业的发展,加大对优秀文化产品的购买、奖励力度,增加文化企业的跨区域交流与合作,增强跨区域利益纽带关系,协助企业开拓区域外文化市场。
第四,培育新型文化发展业态。坚持市场导向和政策支撑并行,强化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重点发展“文化+”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通过突破产业边界,促进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高科技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推动演艺、出版、工艺美术、文化会展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加强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与旅游、体育、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本文为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4YJAZH105)、天津市教委社科重大项目“天津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战略研究”(2016JWZD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