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初心使命 建设教育强国
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做好教育工作的一大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科学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对新时代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教育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是党和国家优先发展的重要工作,迫切需要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才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
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各级各类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里的关键是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把强化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作为掌握高校工作领导权的核心抓好,防止各种错误思潮抢占校园阵地,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感到困惑的深层次问题。
要深入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思政课作为关键的课程、不可替代的课程,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理想信念还不是很牢固的时候,尤为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引导他们把自身的梦想融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
要从制度上确保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要完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到实处。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战线人才队伍建设,先后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等一系列要求,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把管理人才建设视为决定性因素,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根本性因素。要让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成为新时代教育领域人才队伍的共同特质。
加强教育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这就需要坚持德才标准,把是否忠于党和人民、是否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以及是否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作为衡量管理人才的第一标准。
要树立鲜明导向,对标“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注意用当其时、用人所长,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同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教育管理人才,使他们在建设教育强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对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缔造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逐步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推动全社会用实际行动尊师重教。
要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评价观。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和评价观,就有什么样的政策导向和努力方向。建设教育强国,就要把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加强教育智库建设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做好这个基础工程,离不开科学决策。其中,教育智库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一环,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一环。
特别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总体方向要“落地生根”,需要教育智库发挥好“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为建设教育强国积极出谋划策。
加强教育智库建设,首要的是把教育使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为谁办教育”这一方向性问题,在“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培养教师”这一关键性问题上,基于调查研究提出既接地气、又具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要紧紧围绕教育工作的中心,为人民服务,为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添砖加瓦,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献计献策。
同时,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要勇于攻坚克难,对教育强国中的重大问题和风险予以科学规划与预判,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通过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矛盾,为建设教育强国扫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