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科研 > 专家

做父母,要先学会从孩子视角看问题

时间:2019-11-27 10:20:20 来源: 光明网 作者:邓晖

今天,该如何做父母?一段时间以来,随着“陪娃写作业”表情包走红,因家庭教育缺失而导致的孩子不良行为事件频现,甚至各地家庭教育进入立法程序,这成为越来越多父母的思考与焦虑。

  一组数据或许能让你感知到它的热度:对比2019年9-10月和2018年同期数据,今日头条教育频道中家庭教育的发文量从224万增加到了305万,增加了36%;家庭教育的阅读量从2.4亿增长到了3.4亿,增幅达到42%;累积的阅读时长则从600万小时增加到890万小时,增幅了47%。

  “这些大数据正在告诉我们,中国家庭教育的今天,正在飞速地进行发展。”日前,在第十二届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上,今日头条教育频道运营总监赵宇航发布了这组数据:“小数据则能够让我们洞察到那些发展当中的成长和焦虑的细节——2018年度中,‘补习班’这个词还是一个非常高频的消费词,到2019年,它已经不在前30名的高热词当中了,‘性格’‘情商’‘家庭教育’开始浮现出来。”

  时代在变、孩子在变,今天应该怎样做父母?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真正找到有益于孩子成长的东西,如何构建新时代的家庭关系,又如何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分工合作?论坛上,做父母,要先学会从孩子视角看问题,成为专家们的共识。

  缺乏孩子视角成家庭教育最大误区

  “未来是什么?未来是一个科技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而我们的青少年将是这个未来的主人。所以以他们的眼界去看问题,就成了我们特别关心的问题。”针对今天孩子和养育环境的新变化,论坛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佟新发布并解读了《北京市青少年发展现状调查报告》。通过对回收的27000份问卷进行分析,佟新发现,高达85%的高中生、60%的初中生认为自己有学业压力,而这其中又有45%的孩子会把压力内化;她还发现,互联网成为家长与孩子冲突的最重要因素。

  “调查中,大概有50%的中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表达,他们对自己的事情很有想法,而且能够沿着自己的想法做出决定。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表达,‘我们有想法,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所以孩子在发展中有了主体性,但能不能做出选择,实际上跟社会环境就连在一起,家长、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他的环境,需要我们反思。”佟新表示。

  在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副校长牛瑛看来,当下家庭教育出现很多问题,症结就在于父母在对孩子养育过程中定位的错乱、孩子视角的匮乏:“我们很多父母亲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与未来,对于今天这个孩子当下需要做什么,这两件事情可能想的不太明白。大多数父母亲现在还停留在以自己的想法来看待孩子的未来,很着急、很焦虑,恨不得一下把孩子未来的路全部规划好,然后让孩子沿着自己规划的想法一路前行,这是非常不对的。”

  “教育的核心是人,所以需要从孩子的视角重新去看待家庭教育,探讨家庭教育的各项命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周成刚认为:“如果看不到孩子的需求,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等等,我们将很难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深刻的影响。”

  回归孩子视角,试着按下经验的“暂停键”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最应该厘清的是什么?论坛上,试着按下经验的“暂停键”,成为专家们的共识。

  “你以前的很多经验、很多路径依赖和习惯,也许在今天挑战的面前,都要被重新思考、重新定义、重新启动。把以前‘教’的逻辑暂停,帮助每一个孩子‘启动’学,这是我们今天正在面临的挑战。”中国学校教育战略咨询专家沈祖芸呼吁,学校要学会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家长要学会关注孩子内心的成长。

  “如果一谈到教育就想到孩子犯错时要怎么指引他,这个逻辑在今天这个社会可能不适合。因为今天社会有大的转型,我们过去的社会称之为前育社会,是晚辈向前辈学习的过程,但今天是很多大人向年龄小的孩子学习。”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沈奕斐也同意这样的观点:“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有自己的体系,他在实体化的过程中,会慢慢变充实。有的时候,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孩子非常内向、父母希望他外向,或者孩子外向、父母希望他内向一点,这时候父母就想要把孩子扭过来,但这样的话就会出问题。父母应当根据孩子本来的样态,去观察、了解孩子。”

  “孩子的未来路线,不是家长能够完全设定得了的。在孩子小的时候你通过强行的办法让孩子跟着你的指挥棒来转,到了一定的时候,到了他成年,不用到成年,当孩子在叛逆期的时候,家长就很难掌控他。”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教育局副局长朱月潭认为,家长不能规定孩子成长的方向而且也无法规定:“家长可以讲讲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孩子怎么来避免我原来走的弯路,这才是教育的初心。”

  学会放松、学会激励、学会共同成长

  学会放松、学会激励、学会共同成长,成为专家们给今天父母们的教育建议。

  “10到25岁,是学术界确定的青少年的时间段,所以我们从32-38岁到47-53岁的这15年,是我们与孩子相遇的年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相遇结点,是人到中年与青春期的相遇。”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教授苏彦捷给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顺应孩子的特点,根据孩子的特点做出情感支持和权威教育;二是教孩子学会压力管理,比如用运动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三是教孩子学会放松。”

  “凯叔讲故事”创始人兼CEO凯叔更为看重的,是激励的力量。他给出了这样一个例子:有经济学家做了一个测验,把同样年龄(四年级)、智商一致,只不过相差几个月出生的孩子,进行一场同样内容的考试。发现大一点的孩子平均得分是80分左右,小一点的孩子平均得分是68分,差距是十几分。“小学四年级,差距十几分已经不算小了,经过时间的催化,它还会继续放大。所以我们不断地在提,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人是因为不断的激励而成就最终的结果的。”但在凯叔看来,所谓的激励教育一定不是夸奖教育,家长要学会如何激励:“如果你每天对着孩子说,你好棒、你好聪明,其实是把孩子引到了另外一条路上,因为他觉得自己必须棒,自己必须聪明,但他并不知道棒和聪明是一个表象,是表达出来的一个结果,最关键的是你为了达到这个结果,你到底为此付出了什么,你做了什么。所以激励是要激励到精准的点上,推动他往前走,因为你激励的方向就是孩子持续发力的方向。”

  专家们还认为,家庭教育是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孩子自我意识的挖掘与保护。

  “困惑和冲突往往会带来非常非常强烈的动力。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特别棒,让他有目标是最重要的,而那个目标应该来源于他自身的探索。”电子科技大学机器感知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主任郑文锋认为:“在孩子的整个教育或者培育的过程中,有一样东西最重要——就是自由,就是父母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养育他就是你的责任,但是他不是你的附属物,他是应该长了翅膀飞的鸟,你的责任就是帮他培育出翅膀让他飞!”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