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科研 > 专稿

戏剧舞台运用高科技 可以丰富形式但不能伤害内容

时间:2024-09-06 10:08:11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杨志敏

 

  科技赋能戏剧舞台,要在技术和艺术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平衡点,才能实现双美、双赢。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戏剧作为传统的大众娱乐形式,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观众审美的变化不断更新,从撂地草台、勾栏瓦舍到茶园戏楼、都市剧院,戏剧的舞台呈现也并非不变之法。

  据考古发现,现存金代风格的戏台山西泽州岱庙舞亭,已利用其木质内顶作为声反射体,将原本向上散逸的声音反射回台面及四周的观众,从而改善声反馈、增加舞台支持度。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刘晖吉女戏》中记载了“以羊角染五色云气”、轻纱幔中置“赛月明”营造出“光焰青黎,色如初曙,撒布成梁,遂蹑月窟”的舞台奇景。清代江浙富商为迎接乾隆南巡,还搭制名为“花台”的戏船,古籍记载:“御舟将至镇江,相距约十余里,遥望岸上着大桃一枚,硕大无比,颜色红翠可爱。御舟将近,忽烟火大发,光焰四射,蛇掣霞腾,几眩人目。俄顷之间,桃砉然开裂,则桃内剧场中峙,上有数百人,方演寿山福海新戏。”其构思之精令人赞叹。又如紫禁城中的畅音阁戏台巧用地井、天井、藻井,在舞台装置和声音系统设计方面可谓奇巧,被誉为“能飞天遁地的清宫戏台”,足见古代戏曲舞台装置的美学追求。逮至近代,在电气化革命的加持下,戏剧舞台呈现更加多元。我国戏剧舞台始终与时俱进,呈现出不同的时代新貌和审美特质,这是技术发展使然,也是艺术规律的必然追求。

  当下,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科技赋能下的戏剧舞台呈现出新的样貌。越剧《新龙门客栈》借助纱幕、灯光、升降设备分隔舞台空间,其投影的使用是一大亮点,不仅以武侠风打出唱词字幕,而且营造出客栈之外广袤大漠的空间意象,扩展了有限的舞台空间;北方昆曲剧院版《牡丹亭》“叫画”一场,随着柳梦梅的声声呼唤卷轴渐渐消融,杜丽娘从中现身,利用多媒体实现了虚幻与真实的无缝对接,丰富了戏剧的舞台呈现;年初,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联合一家视频平台发起的“当科技遇见戏曲之美”直播,借助人工智能、6DoF等技术让经典剧目焕彩重现,吸引了超700万网友在线观看;近日,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增设“戏曲数字演艺设计”专业,旨在培育出能够适应未来演艺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戏剧舞台正在迎来一场声势浩大的“技术革命”。但同时,美轮美奂的舞台、华丽精巧的设计、过分追求特效的炫技,也催生新的“技术焦虑”,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叠加出现,能否实现“1+1>2”的效果?盲目地追求大制作、大场面,是不是对戏曲艺术本体的偏离?这些都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和对技术滥用的警惕。

  科技赋能戏剧舞台,要在技术和艺术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平衡点,才能实现双美、双赢。一方面要坚持“技为艺用”,始终坚持戏剧本身的主体地位,不论是传统戏曲的写意性、虚拟性,还是现代话剧的直接性、思想性,重要的是跳出技术的优劣之争,去呈现戏剧本身的真实、丰满、厚重,在“唱念做打”的基本功上下功夫,在起承转合的剧情呈现上下功夫,在戏剧主题思想的深入开掘上下功夫,而不是以技术的叠加掩盖作品本身的苍白和单薄。正如戏剧理论家张庚所说,我们一定要牢记,舞台美术是戏曲(话剧、舞剧、歌剧亦然)这种综合艺术中的一种艺术手段,而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造型艺术。技术要为艺术服务,是锦上添花而不是本末倒置。另一方面要坚持“由技入艺”,舞台设计是戏剧中的附属性创作,属于二次创作的行为,要以演员为中心,在透彻研究剧种、剧目和剧情的基础上,合情、合理运用现代科技。舞台上的每一次升降、每一束光、每一个声响都和人物行动的环境、人物动作的空间密切相关,恰如其分使用机械转台、多媒体屏、全息影像、虚拟现实技术、透视屏幕等科技,实现具象、意象和抽象之间的随意转换,在扩充剧情容量、丰富戏剧语言的同时,为观众提供全新的观赏视角和视听体验,也为戏剧创造出更加自由和多样化的舞台艺术空间。通过这些,在传统与现代、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契合点,使得技术形式及内容本身皆成为戏剧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形态创新和美学返本的追求,使当下的戏剧舞台呈现出新的东方美学特质。

[ 责编:杨亚楠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