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科研 > 专稿

让影视音乐唱得响、留得下、传得久

发布时间:2023-11-15 10:20:33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吴京津

  2023中国·北京电视剧盛典举办电视剧音乐产业研究论坛;2023年第七届厦门影视产业论坛也聚焦“影视+音乐”的主题……近日,影视音乐热点频现,引发大众对中国影视音乐创新发展问题的讨论。

  影视音乐作为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提高作品的艺术性,扩大作品的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观众欣赏水平稳步提高,对影视音乐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产量增加、行业扩容的趋势下,影视音乐当年“一部剧捧红一首歌,一首歌唱火一部剧”的现象却越来越少见。影视音乐如何发展,才能涌现更多唱得响、留得下、传得久的精品,为影视创作赋能,需要影视从业者和音乐人通力合作,潜心探索。

让影视音乐唱得响、留得下、传得久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剧照 

  声画结合,迸发出强大的艺术力量

  影视艺术是声画结合、视听相融的综合艺术,影视音乐是其核心要素之一。从无声电影邀请乐队现场即兴伴奏,到有声电影一开始重视歌曲而忽视乐器配乐,从让音乐配合画面,到音乐和画面结合营造整体氛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影视音乐逐渐发展出主题旋律、插曲、场景音乐、角色音乐等多种类型。

  好的影视音乐可以充当辅助叙事的“节拍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回乡之路”篇使用秦腔配乐,让观众深切感受故事发生地陕西的地域文化;“神笔马亮”篇以舞剧《胡桃夹子》的音乐片段,暗示故事与音乐来源地俄罗斯之间的戏剧性联系。

  好的影视音乐也可以成为渲染情感的“催化剂”。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里,伴随悠扬的笛声,经历激烈战斗的姬发,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夕阳旷野中骑马飞驰,英雄豪情与思乡柔情尽显。而电视剧《父辈的荣耀》里,初到顾家的凤勤晚上睡不着,两位哥哥陪她在炉火旁取暖。温馨场景与插曲《炉火》中“春夏秋冬静静地过,有你陪着我”的歌词相得益彰,使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有了具象表达。

  好的影视音乐还可以成为强化主题的“扩音器”。《漫长的季节》结尾处,所有谜团解开,老年王响释然。他一边奔跑,一边对十多年前开火车的自己喊道:“往前看,别回头!”这时,片尾曲《再回首》响起,歌词与台词形成鲜明对比,隽永意味给观众留下无限遐想。电影《长津湖》中,老兵雷公牺牲时配上《沂蒙山小调》的音乐,平缓的音调与悲壮的情节相对应,凸显志愿军战士为守卫祖国安宁、守护人民幸福不怕牺牲的家国情怀。这些片段充分发挥影视音乐推动剧情发展、强化戏剧冲突、刻画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思想等功能,彰显直击人心的艺术力量。

  助力宣传营销,扩大影视作品影响力

  观众观赏影视作品,不仅会留下画面记忆,还有声音记忆,获得联觉体验。当我们听到“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眼前会浮现出《红楼梦》贾宝玉为林黛玉擦拭眼泪的情景;听到“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就会想到《康熙王朝》的恢宏豪迈。可见,影视音乐能形成记忆点,提高辨识度,推动影视作品的宣传发行,扩大影视作品的影响力。尤其是在长短视频平台、社交网站等新媒体崛起,为影视作品提供新宣发场景的背景下,影视音乐恰好符合其碎片化、个性化的传播诉求,可以助力影视作品相关信息在互联网快速传播。影视音乐一般篇幅短小,适合以短视频的形式传播;能提供丰富的“元素材”,契合网友二次创作等消费诉求;影视与音乐跨界还能产生影响力叠加的效果,很多歌曲演唱者、音乐创作者的粉丝群体成为“自来水”,转化为影视作品的影响力。

  所以,越来越多制片方愿意花心思在影视音乐宣发上。比如,电影《奇迹·笨小孩》发布主题曲《还是笨小孩》、陪伴曲《海阔天空》、新愿曲《回到你身边》、兴工曲《向前跑》、祝愿曲《好运歌》、集结曲《呜呜呜》等多首歌曲。除了“歌海战术”,从业者还借助影视歌曲进行事件营销。比如电影《四海》举办“四海歌会”,邀请电影主创和歌手演绎该片影视音乐,直播当日观看人气值超过120万。还有《大约在冬季》等影视作品,直接由传唱度高的经典歌曲改编而成,在营销时营造怀旧氛围,唤起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随着片方对影视音乐越来越重视,其推广费用也水涨船高,动不动就上百万元。然而,影视市场规模和影视作品预算有限,音乐宣发投入多,势必要缩减其他环节尤其是音乐创作方面的成本。不仅如此,部分从业者将影视音乐视为营销工具,看重其话题度和传播性,即能吸引多少潜在观众,转化成多少点击率和票房,甚至以博取眼球为创作“第一要务”,反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与影视作品的匹配度。

让影视音乐唱得响、留得下、传得久

  电视剧《父辈的荣耀》剧照

  电子音乐技术为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近年来,科技发展为影视音乐制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以前制作影视音乐时,需要演奏员、演唱者将谱面的音符转化为实际的音响。如遇编制较大的乐队作品,还需组织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排练演奏,进棚录音。这种费时费力的制作方式如今逐渐被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取代,一台电脑即可完成全部创作流程,甚至还能做出很多传统手段实现不了的音效。电子音乐制作设备还能形成储存库,创作者可以根据影视作品的题材、风格、内容直接调取声音素材,查找与之适配的音响材料。这些功能为影视音乐创作提供更多便利条件。

  不过,电子音乐制作技术的介入,也使影视音乐创作快餐化、模式化的问题进一步凸显。一些影视剧尤其是微短剧的音乐创作者为了追求快节奏、低成本,在对影视作品内容、情节、主旨没有深入理解与思考的情况下仓促投入创作,从电子储存库中选择风格近似的声音材料进行简单加工,甚至直接使用“罐头音乐”,即一些现成的片段音乐,伴奏或串联剧情。这导致影视音乐旋律简单不走心,和声“套路满满”,配器也缺乏个性。更有甚者,出现音乐与剧情脱节的现象。比如,古装偶像剧以西方古典音乐作为配乐,为喜剧桥段配上抒情旋律,凡此种种,不但不能辅助剧情讲述,反而喧宾夺主,降低影视剧的整体质量。

  匡正风气,变“流水线生产”为“量身定制”

  相较于影视产业发达国家影视音乐投入在影视剧总成本中5%~8%的占比,配乐团队多达几百人的规模,中国影视音乐行业还处于“小作坊”作业阶段,影视与音乐的合作机制也有待完善。如何让音乐和影视更好地相互融合、彼此服务,成了摆在从业者面前的一道考题。首先,制片方应转变观念,正视影视音乐的重要作用,为影视音乐创作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强大的资金支持。在重视艺术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发挥影视音乐的传播功能,打通生产与传播链条。

  其次,影视音乐创作者应端正创作态度,提高制作水平,勇于创新突破,将“流水线生产”变为“量身定制”。生活是音乐创作的根基。只有深扎生活,植根现实,才能创作出让人有启发、有共鸣的作品。所以,创作者应具备走遍大江南北搜集素材的脚力,深挖民间传统文化宝藏的眼力,感悟地域音乐特色并凝练其中精华的脑力,无数次推倒重来的笔力。唯有如此,真情实感才能自然流露,影视音乐才能真正走进观赏者的内心世界,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再次,影视音乐创作者应与其他影视创作者通力合作,双向奔赴。影视音乐即使再优美华丽,如若脱离影视作品,也不过是“孤芳自赏”。所以,影视音乐创作者应与导演、编剧等进行深入交流,充分了解影视作品的各种信息,以及制作流程,精准把握影视作品的艺术风格、剧情走向,思考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如何设计,前后如何贯通,如何在不同的段落设计艺术高点等,让音乐和视觉画面彼此交互,构建丰富、饱满的戏剧内容。

  总之,随着从业者的理念更新迭代,影视音乐市场日渐成熟,未来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影视歌曲以高超的艺术质量和深远的社会效益,再创经典荟萃的美好时代。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15日 15版)

[ 责编:张倩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