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一号文件看“三农”发展新思路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不仅是一个年度的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南和方案,更是未来五年的一个整体指导意见,为今后五年的农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第一,用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来代替贫困人口的提法,拓展了未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对象的范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对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进行帮扶,脱贫人口主要是指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这部分人口刚刚脱贫,生计发展基础还不够夯实,需要继续扶持,防止出现返贫;低收入人口则范围扩大了,不仅仅局限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强对这部分人口的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可能因病、因意外事故、因市场风险、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导致的返贫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帮扶,从而避免出现大规模返贫问题。
第二,强调了县域发展的重要性,将县域发展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依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县域发展的路径:从产业上来看,将农业全产业链条的主体留在县城,以县为单位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完善县乡村的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从教育上来看,支持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避免优质生源过早流向城市;从医疗卫生来看,加强县级医院建设,提升县级疾控体系建设,加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提升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从养老服务来看,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来看,将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等。县域综合发展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可以避免人口向大城市集中而产生聚集性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县城和乡村更为紧密的互动关系,拉动和驱动乡村的发展和振兴。
第三,提出了乡村基础设施“硬”建设和公共服务“软”建设两手都要抓。近年来,随着支农资金投入的逐渐增多,农村在水、路、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上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乡村生活和生产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但是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升级,乡村产业发展对于新基础设施需求的扩展,如村庄停车场、垃圾处理设施、仓储物流、冷藏冷链等设施都需要更多的投入方能满足发展需求。长期以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主要靶向减轻农民负担,免费义务教育、免费午餐、寄宿制补贴、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等,侧重于提供货币性支持。这一次中央一号文件则更多强调从提供服务上来解决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与此同时,还拓展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外延,并明确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和供给标准要和城市保持一致,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和融合发展。
第四,明确了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此次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要求高校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能力和质量,努力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使高校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成果供给的重要力量、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的高地、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政策咨询研究的高端智库。很多高校,尤其是涉农高校都出台了本校支持乡村振兴的行动计划,比如中国农业大学出台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9-2022)》,在全国建立了十个乡村振兴示范区,依托科技小院为乡村发展提供科技服务,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等。今年的一号文件更是为各高校服务于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依据。
第五,明确了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几点机制性做法。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脱贫攻坚阶段形成的很多创新的和富有成效的做法可以继续使用,以此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乡村产业发展和就业方面,继续要用好公益性岗位和消费扶贫等方式;资源支持上继续采用县级集中支持,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要继续;组织上从五级书记“抓扶贫”转向“抓乡村振兴”,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驻村开展工作;考核上从脱贫成效考核转向乡村振兴实绩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