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与改革策略
作者:北京工业大学城建学部 王慧平、纪金豹、章慧蓉
土木工程专业学科几乎囊括了基础建设范围内所有的工程种类,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都离不开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级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工程结构越来越大型化、复杂化,基础设施建设连年攀升,超高建筑、特大桥梁、巨型大坝、复杂的地铁系统不断涌现,社会对于具有更高知识水平和更优实践才能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因此作为此类人才最重要的输送源头的各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就显得至关重要。据统计,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341万人,比 2019年增加51万,较2016年的177万人数已接近翻番。考研趋势的逐年增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也在马不停蹄地加紧建设。然而,尽管在“双一流”的重大教育战略决策的不断推进下,我国对高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教育水平不断拔高朝着与世界接轨的目标稳步前进,当前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仍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对于高水平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非常大的需求和提升空间,因此挖掘剖析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的改革策略,从而提升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一、 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体来说,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是非常复杂的体系工程,不仅涉及到学生个人、导师,还必须有完善的制度支持、社会保障和国际交流等。目前我国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以上几个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当前培养模式下研究生本身的科研兴趣和积极性有待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和批判精神也明显不足。有研究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国内知名高校 130 名工科类研究生的科研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研究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不够积极勤奋,对科研活动的热情不高;虽然绝大多数研究生都具有问题意识,但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尚显不足。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研兴趣的缺失会直接影响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和积极性。实际上,从作为在读研究生的作者本人角度去想,没有哪一个研究生读研的初衷是为了白白地空耗时间的,研究生并非是没有研究兴趣和积极性,而是由于缺乏引导或广泛涉猎,还没有挖掘出自己的兴趣点,研究的积极性也需要不断激发。另外,作者通过观察周围同学的科研情况发现,科研人才培养最不可或缺的创新实践能力和批判精神确实是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综合能力中的一个重大缺陷。
其次,导师引导工作不到位、研究生与导师之间联系不够紧密。上述提到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多数导师(约79%)采取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是给定学生一个大致方向,让学生自己摸索,而且,研究生与导师的交流较少,基本上是一周才正式交流一次。虽然研究生作为成年人在心智上较为成熟,但是教育模式的限制和经验的匮乏致使其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引导,特别是前期思维方式的引导。由于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尽管是对于已经在学术环境中猎取到自己的兴趣点、树立好自己的创新意识,确立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的学生,没有导师的督促、交流、前瞻性指导和整体把握,也很难得到预期的创新成果。因此,培养过程中导师的长期引导和监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导师引导不足和沟通匮乏会直接影响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兴趣培养以及能力提升,从而拉低培养质量。
第三,分类型、针对性培养制度的缺乏。自2009年研究生培养设置了专业硕士学位开始,研究生培养正式划分为两类,即学术型硕士培养和专业型硕士培养。划分的目的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案,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应注重基础性研究,侧重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学术研究人才,而对专业型研究生则更倾向于从事应用性研究,侧重设计与应用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分类培养“名存实亡”的现象,培养方案的制订基本相同,课程设置差异性不大,特别是对专业型硕士的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双师制”导师制度也沦为形式化,企业导师从时间和精力上很难在专业深度上参与对学生的指导,实践学分获取环节上,也存在许多盖上“企业公章”即完成的现象。总体而言,大多数专业型研究生并未以实践环节作为主攻方向,仍旧以实验研究为主,这对于土木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非常不利,两种类型的研究生社会认可度也会受到影响。
最后,相关社会企业等实践基地与学校的联合机制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实践基地的广度、实践深度和专项经费的政策支持方面。目前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实践基地多为一些建筑设计单位,单一的基地类型无法满足不同方向研究生实践的需求。而且,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实践基地在实践深度上也不能保证。而造成以上两点问题的原因其实都与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关,对企业来说,不光需要负责实习生的实习指导、安全保障,有时还需要负担生活补助,这有悖于企业追求的利润最大化,所以企业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必然大大降低。
二、 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思路及改革策略
(一) 开展丰富的学术文化活动,激发科研兴趣和热情
除了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外,在研究生课余时间开展多层次、多维度、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学术创新平台,通过不同学科、不同方向的研究生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出研究生从事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可以发现许多跨学科、领域交叉的科学问题,对研究生综合学术能力的提升,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学术前沿的感知性的提升很有帮助。张德伟探索了通过学术文化活动路径下研究生综合学术能力提升的效果。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发现,研究生学术文化活动平均参与率从2013 年的32.51%提高至 2017 年的85%后,学术成果的产出量增长非常明显。可见,搭建成熟稳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术文化提升载体,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促使更多学术成果的产出。
(二) 完善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加强构建创新实践基地,强化实践和创新能力
在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最大程度地扩大产学研合作效益,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的广度、深度,通过订单式培养、共同课题创新实践基地搭建等方式,可以很好地改善传统实践过程中企业的利润受损、合作积极性不高、形式化严重的情况,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共赢。订单式培养能够根据企业提出用人计划及培养要求,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个性化人才。研究生在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相关培养环节后到企业进行实习,针对性地学习与业务相关的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完成实践后更好地开展学术研究工作;而订单企业也可以更好地考察指导、了解研究生,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使用。加强构建创新实践基地也是提升合作效益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课题团队,就生产和科研一线课题进行研讨,并将项目合作与研究生培养结合起来,鼓励研究生积极投身于企业生产改良以及科技研发工作中,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既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创新研究场所,又为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提供保障,同时可为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搭建平台。
(三) 建立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机制,重视提升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引导与监控作用,促成互相成就的师生关系
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学术思维和学术道德,而这些都是研究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要素。导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引导研究生树立良好的科研精神和道德标准。在培养前期通过深入的、频繁的沟通交流,引导启发学生在研究领域找到兴趣点和专业特长,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培养过程中,则重点指导研究生掌握研究课题的选择方法、科学的实验方法以及论文的写作方法。尤其是要对其科研进展进行严格把控与过程监督,及时与学生讨论在科研过程中的问题,对于学生反馈的问题,老师要及时提出思路和方法,师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进步,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保证研究有序地推进。
(四) 改革教育方式、优化针对性培养体系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积极尝试翻转课堂、 PBL教学法等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要发挥的是整体把握和引导作用,中心和主体都转移给问题和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
在完成基础理论的公共课和学位课后,针对不同类型的硕士设置特色选修课。针对学术型硕士要多设置有利于深度科研、提升学术能力的教学课程,侧重学术研究的引导,以提高科研素养为核心,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出理论知识,激发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潜力,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增强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促使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培养更好的学术能力。而针对专业型硕士则应该增设案例课程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将实践环节置于首要地位,以工程问题为向导,围绕工程设计、案例分析和项目研发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工程实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先进的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工程素养。
三、 结语
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国家基础建设息息相关的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更是国家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提升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科研与实践工程能力,对高校与企业都具有重要作用。(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