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发声 为时代留痕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档案作为历史最原始、最客观、最权威的直接记录,是发现历史、解释历史和再现历史的第一手史料。重视、研究、借鉴历史,必须格外关注档案在延续历史文脉、发现历史真相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档案与历史总是相伴相生、如影随形。没有历史,档案不会产生,而没有档案,历史很容易沦为神话或者传闻。档案的存在,让人类有了反观历史最清晰的一面镜子。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念兹在兹,无日或忘青史留名。在那个用青竹片、丝绢帛书写档案的年代,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何等的气魄与豪迈!
史学家们通常认为,最好的历史著作近乎要达到“无一字无来历”的地步。正如此,孔子通过整理各种史官记注、官府文书和原始文献,才编订出渊源邃古、博大精深的六经;太史令司马迁,凭借西汉中央政府卷帙浩繁的档案典籍,才成就了《史记》这部规模空前的宏伟巨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千古兴亡多少事”,要发掘档案,让历史丰厚起来。都说历史如长河,只能蓄势向前,无法逆流而上。然而,历史虽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却留下了无数凝固这峥嵘岁月的档案。比如,记录开国大典历史时刻的纪实视频,展现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鲜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呈现人类减贫史奇迹的实景照片……无不让灵魂与思想的栖息之旅,在浩瀚的档案史诗中开启。档案作为人类活动的历史影像,堪称历史的“活化石”,理应被潜心挖掘、精心保管、用心珍藏。
“不容青史尽成灰”,要研究档案,让历史真实起来。有史实,才能有正确的史识。在对待历史的真实性上,语言可以对历史进行夸张、故事可以对历史进行虚构,而档案所记录的信息内容是对其时、其地、其人、其行的原貌定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只要有了档案就一定能准确清晰地回答所有历史问题。现实中完美无瑕的档案并不存在。历史往往是通过解释才被激活。因而,唯有认真深究档案及其背后隐藏的历史内涵,才能更为清晰地还原出历史的事实与真相,更为彻底地驳倒历史虚无主义的谣言与谬论,从而让更多权威的历史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别有天地在人间”,要宣传档案,让历史鲜活起来。档案中承载着绵亘古今的历史记忆,镌刻着动人心弦的历史故事。其或记录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印证某一重要历史史实,或刻画某一经典历史瞬间。而出色的档案呈现往往能极大地丰富历史叙事,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穿越感”。比如,近年来,《国宝档案》《见字如面》《信·中国》等文化节目的持续火爆,就是结合器物展示、实物举证、情景再现等多种方式,燃起了无数人的红色记忆与家国情怀,成为利用档案讲好历史故事的生动典范。可见,只有“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才能使沉睡的“档案”变成研究历史的“资源”。
历史涌动,档案不能缺席;时代步伐,档案需要见证。档案是一把开启历史宝藏的金钥匙,有了档案,历史方可看、可听、可知、可感。时光流转,当人们在静谧中聆听历史脚步声时,档案不仅能证实美好生活的由来,更能诉说祖国发展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