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科研 > 学术

沉寂多年的江南民间舞焕新绽放

时间:2024-01-22 10:02:51 来源: 文汇报 作者: 宣晶

  我本无意入江南,奈何江南入我心。近日,一支名为《江南》的舞蹈视频走红网络,舞姿一步三颤,风格小巧克制,散发着软糯灵动的韵味。在刚揭晓的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奖的评选中,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原创作品《江南》位居前列。网友们在视频评论区留言点赞:“温柔水乡、渔家灯火在流光潋滟里浮现,好一幅江南诗画。”“从‘莲叶何田田’到‘误入藕花深处’,处处是江南。”

  《江南》让人眼前一亮,却也生出很多困惑:这是什么舞种?“江南民间舞讲求克制内敛、小巧细腻、柔美婉约,与吴侬软语保持一致性。”编导之一、上戏舞蹈学院民间舞教研室主任李丹介绍,《江南》运用了环太湖地区的汉族民间舞进行创作,包括无锡、江阴一带的渔篮花鼓、渔篮虾鼓,宜兴的男欢女喜和金坛的秧歌灯,老一辈民族民间舞专家将这些素材归纳为“江南”。

  为“国潮”增色,民间舞碰触传统文化意境

  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主办的中国舞蹈“荷花奖”评选是代表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专家奖,以导向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具有行业风向标的意义。本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共有401个作品参选,45个作品入围终评,现场终评得分前六名胜出,得奖率不足1.5%。上戏舞蹈学院选送的《江南》为何能以98.48的高分跻身前列?

  每个人心中的江南是不一样的,可能是一首诗词,也可能是一幅画卷,更多的是千姿百态。有舞蹈评论家表示,《江南》以汉乐府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为主基调,是一首写给江南的情诗。春江渔火,舟行施施,绘不完的江南秀色;碎步园林,人移换景,道不尽的江南情韵。“中国古典舞的兴盛与我们的文化自信高度相关。《江南》为舞蹈‘国潮’增添了重要一笔,民间舞也可以碰触到传统文化的意境。”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说。

  《江南》由吕梓民、李丹编导,2022年初启动创排工作。民间舞尤为强调地域性,但江南民间舞并非教学大纲中的内容,想完美呈现其韵味与精华要依靠全身心投入打磨。在正式创排之前,两位编导带着学生们深入学习研究江南典型的舞蹈元素。“我们从早到晚只做一件事,就是把‘江南’跳到骨子里去。只有充分掌握这种风格,在后续的创作和表演中才能得心应手。这种对舞蹈的执着,一直延续到现在。”吕梓民说。在此基础上,编导与学生们在排练教室里反复打磨,通过队形变化和空间调度,将舟行、渔火等如画图景一一呈现。

  “1989年,我考入上海市舞蹈学校,是最后一届学习江南民间舞的人。随着老一辈教师的退休,这个舞种已经‘沉寂’多年。”李丹坦承,当下全国各大艺术院校都在努力形成各自特色,自己有责任去保护和发展“江南”。“现在,这种风格的舞蹈几乎没人认识了,即便去当地采风,也极少在民间见到。如果不抓紧传承,它可能会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舞出江南秀色,地域“风味”亦要与时代同频

  近年来,舞蹈创作者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中汲取营养,编创出许多风格鲜明、深受观众喜爱的舞段。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一段小板凳上的女子群舞,精准捕捉到海派风韵特征,素色粗布旗袍与家常蒲扇,舞出了弄堂深处普通人家的“烟火气”;舞剧《咏春》则从岭南特色的咏春和香云纱中提炼灵感,将民俗文化融入到剧情中,让非遗传承呈现新的生命色彩……从这些火爆出圈的舞蹈佳作中,不难窥见中国舞蹈锐意创新的背后,有着悠长的历史脉络和深邃思考。

  在创作中,《江南》也引发了新的思考和讨论——在注重技术性、观赏性的同时,民间舞如何才能更有传承性、发展性?在李丹看来,构建江南民间舞语言体系需要“恢复”与“提炼”并举。“江南”是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课堂的,新作品必须提升质感,才能跨越时光沟壑,与当下审美接轨。“我们不仅保留了‘江南’风格,还提炼出‘克制内敛、小巧细腻、柔美婉约’的要诀。发力方式是收着做的,很少有大开大合,动作灵巧更显细腻,整体审美呈现是柔美婉约,与吴侬软语保持一致性。”

  2011年,李丹创作的群舞《一抹红》曾获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时隔12年再获“荷花奖”,令她心潮澎湃。“中国舞蹈创作水平越来越高,作品数量非常惊人。事先,我们根本没想过能拿奖,唯有做好舞蹈、音乐、道具、布景、服装、化妆、发饰等一切细节,尽可能地诠释完美的《江南》。”吕梓民告诉记者,参评“荷花奖”时,《江南》又进行创新调整,增加“少年凉亭一梦”的人物主线。“舞蹈中包含了人生哲思,那是‘梦里寻他千百度’的惆怅。”

  江南民间舞的下一步将奔向何方?记者注意到,作为“上海之春”重要板块之一,长三角专业舞蹈展演已成为沪苏浙皖舞蹈精英交流竞技的平台。2023年第二届展演在沪举行,不仅演出“一票难求”,连网上直播间也热闹非凡,下午场直播就有4.2万个互动留言。《富春》《秋熟》《春水前溪》等作品虽同是江南风情却也有着各自韵味。专家指出:江南民间舞并不缺乏观众与市场,创作者在守住地域特色“风味”的同时,也要与当下审美同频,题材上尽可能贴近时代和生活,才能打造“对路”的舞蹈作品。

[ 责编:张晓荣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