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剧”与“城”拥抱得更紧
2023年8月5日,江苏大剧院开幕演出六周年如约而至。这一天,既是江苏大剧院的“庆生日”,也是这个城市里艺术爱好者最为期待的“狂欢日”。六年来,江苏大剧院始终秉承“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宗旨,奉上了近3400场演出、11部制作剧目,惠及观众和艺术爱好者超280万人次。乐声、歌声、掌声,无数美妙的声音在这里聚集,带给我们艺术的美好和感动。欢笑、喜悦、眼泪,无数的情感在这里交织,给予我们平凡生活中的慰藉和感动。
生产原创,多部剧目成“爆款”
身着汉服,手执团扇,95后韩若安心心念念的日子终于到了,8月5日这一天恰逢江苏大剧院六周年生日,而她也将迎来期待许久的民族舞剧《红楼梦》的上演。
这并非韩若安第一次观看民族舞剧《红楼梦》,她清楚地记得,上一次观看的日子是3月12日,已经过去146天了。“演出票实在太难抢了,每一次都是秒光。”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粉丝,韩若安每一次都会提前设置闹钟,准时掐着点,一秒不差地进行“抢票”行动。民族舞剧《红楼梦》将原著中宿命般的绝唱完美呈现,让观众沉浸在如梦如幻的“红楼一梦”中无法自拔。演出结束后,韩若安热泪盈眶,久久不能自持。
自2021年9月首演以来,民族舞剧《红楼梦》已完成全国各地85场演出,该剧所到之处场场一票难求、加场演出开票即售罄,成为名副其实的“爆款”。
民族舞剧《红楼梦》的成功,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是对江苏大剧院创作能力的肯定。六年来,江苏大剧院以文学经典作品领航,努力挖掘经典的当代价值,用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舞台转化,推出了一部部“有高度”“有广度”“有温度”的原创佳作,极大地提升了江苏文化的影响力。
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继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立项资助后,又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青衣》获江苏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入选国际歌剧大奖提名奖及江苏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话剧《朝天宫下》获2020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第五届江苏省文华奖“优秀剧目奖”;青春剧《野蜂飞舞》获2021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江苏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话剧《红高粱家族》获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舞台艺术创作项目立项资助,并在全国范围内巡演。
江苏大剧院一方面加强自有院团建设,组建江苏大剧院室内乐组合、童声合唱团、青年爱乐合唱团,成立江苏大剧院舞剧团,另一方面也积极探索场团共建模式,与江苏省交响乐团、江苏省民族乐团、江苏省儿童艺术剧院、南京民族乐团合作,让剧院与院团的艺术生产及演出服务能力联结得更紧密。
“原创剧目是江苏大剧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充分展示了江苏大剧院在舞台艺术创作的审美和责任担当,在塑造江苏大剧院品牌形象的同时,也提升了江苏文化影响力。”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廖屹说,自创作品成功搭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更唤起了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他告诉记者:“民族舞剧《红楼梦》80%的观众来自外地,80%的观众是女性,平均年龄27岁左右,这些游客来到南京观剧的同时,也为城市带来了流量,推动演艺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好剧不断,用经典滋养热爱艺术的心
织梦六载,江苏大剧院秉承着“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宗旨茁壮成长,从初出茅庐到渐入佳境,从地标建筑成长为文化客厅,推出了一系列优质的演出和活动,给城市注入了丰盈的艺术细胞,滋养着每一颗热爱艺术的心灵。
六周年,弦歌一堂,胜友如云。8月4日,“国交声·华夏情”李心草与中国交响乐团音乐会重磅登台,作为一支长期稳居中国最优秀交响乐团行列的队伍,中国交响乐团以精湛的演奏技巧、充沛的情感表达征服全场。著名指挥家李心草坦言,这并不是自己第一次登上江苏大剧院的舞台,“江苏大剧院在六年中,经始维艰,勤励为舟,一路行来不易。作为城市艺术文化会客厅,江苏大剧院一直坚持以精品演出回馈社会,为观众带来了多元丰沛的艺术享受。”
六年的艺海拾珍,名人名团纷至沓来,无数“好戏佳作”纷纷上演,给观众留下了一个个难以忘怀的瞬间,体验了无数的情感碰撞——
2017年,祖宾·梅塔与以色列爱乐乐团音乐会作为江苏大剧院的开幕演出,点燃了这座城市的艺术热情;由捷杰耶夫亲自挂帅的“马林斯基剧院艺术节”,引发了江苏本土的观演热潮,更吸引了北京上海周边的20万人次的观剧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上演,让无数观众被“爱与信仰”的力量感染,很多人二刷、三刷后仍觉意犹未尽;舞剧《咏春》以独特的演出形式、精巧的故事构思、深刻的主题立意激发了观众的共鸣,演出结束后,全场掌声不断,观众久久不愿离去。
六年来,江苏大剧院共引进承办各类演出活动近3400场、惠及观众和艺术爱好者超280万人次,全球60个国家(地区)院团、近9万名艺术家登上舞台。江苏大剧院以系列主题演出、原创剧目的展演,逐步形成了由“春、夏、秋”演出季和“江南之声”音乐节、马林斯基剧院艺术节组成的全年“三季两节”演出格局,推出世界舞蹈剧场、戏“聚”江南等根植于人民的系列演出品牌。
如今,江苏大剧院成为了艺术爱好者的必打卡点,更有粉丝在社交媒体上说:“在江苏大剧院看完舞剧《红楼梦》才明白什么叫‘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随着演艺市场的全面回暖,活跃的艺术氛围让这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艺示范社区,江苏大剧院以舞台表演艺术为重心,打造了表演艺术高地、剧目生产创作高地、艺术普及教育高地和剧院运营管理高地。
“今年以来,每一场演出的反响都非常好,观众的支持、市场的回暖,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廖屹说,江苏大剧院为观众提供了各种优质剧目,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同时,观众的喜爱与认同也反哺市场持续向好,形成了剧院与观众的“双向奔赴”。
普惠于民,让这里成为真正的“文化客厅”
在廖屹看来,剧院为公共文化机构,必须将“人民性”始终居于首位,这也是江苏这么多年来每年坚持举办公益性演出和艺术普及活动的“初心”。
除了歌、乐、舞、剧、戏等各类演出,江苏大剧院正在努力打破“围墙”,打造线上、线下同步的剧院新空间,全方位探索公共艺术的普及。多元的普及活动、培训课程、高水准的美术展览与电影观赏体验、与江苏有线等平台打造的高频次免费线上直播等,正在让普通市民的艺术梦想变得“触手可及”。
自成立以来,江苏大剧院还策划开展了“爱艺计划”“把艺术课堂搬进大剧院”“艺术大师班”等品牌艺术教育活动近600场,通过艺术讲座、交流互动、艺术体验等形式让艺术爱好者走近艺术、遇见知音;500多位学员通过芭蕾和音乐剧的培训,兴趣爱好在发芽,他们用歌声寄托美好,在舞蹈中绽放生命。“让更多观众享受到文化福利,让优秀的舞台艺术带来美好生活体验,是江苏大剧院的初衷。”廖屹说。
“6年前,江苏大剧院开启了首演演出,这6年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6年,希望江苏大剧院成为一座城市艺术的殿堂、精神的家园,更能成为市民朋友的文化会客厅。”廖屹表示,未来,江苏大剧院将继续向着“中国一流、世界知名”表演艺术中心的目标定位努力,加强精细化、人性化、专业化管理,发挥省级表演艺术中心的功能作用,不断提升艺术生产和经营管理能力,创造更加生生不息、美美与共的明天。
回眸六年,是对过去的小结,也是新的序曲,标注着新的起点。点亮丰饶的演艺生态系统、点亮“文学之都”的艺术版图,江苏大剧院,正在让“剧”与“城”拥抱得更紧,为江苏文化高质量发展蓄势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