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科研 > 学术

为官不费一针一线

发布时间:2021-01-25 11:16:53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王晓秋

  作者:王杰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是我国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不随意浪费一针一线早已成为一种美德。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如果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作为支撑,就不可能自强自立、发展进步、兴旺发达。

  勤俭节约是官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早已妇孺皆知、深入人心。“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说明节俭在持家治国中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强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官员,是否将节俭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居官之所恃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俭。廉洁和节俭是亲兄弟,不可须臾分离。清廉的官员往往能做到节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明人徐榜在《宦游日记》里曾说,节俭有四大益处:可以养德、可以养寿、可以养神、可以养气。老子、孔子都把节俭看作是人生的美德之一;司马光在家训中,告诫儿子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清雍正帝先后下过两道圣旨,号召节约粮食,反对铺张浪费;林则徐在去广州履任途中,颁布“五不准”,身体力行,把节俭落到了实处。节俭不是吝啬小气,浪费也不是大方,当用则万金不惜,不当用则一文不费。

  清廉的官员往往能自觉做到节俭,翻开史册,《国语》中生动记载了季文子在位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的情况。季文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一言九鼎。但他却十分勤俭,不随意浪费。在他的带动下,鲁国还掀起了一股节俭之风。季文子不仅成为当世楷模,还受到后人的高度赞誉与尊崇。

  季文子穿衣只要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之外没有几件体面衣服;每次外出的时候,季文子乘坐的马车也是极为简陋。季文子不仅这样要求自己,还要求家人也要这样做。当时鲁卿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对季文子的这种行为表示不解,便问季文子,您位高权重,但您却如此吝啬,实在不符合您的身份,同时也会让其他国家认为鲁国很穷,这样有损鲁国的形象。

  季文子听到之后,很严肃地对仲孙说,我也很愿意把我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现在,鲁国很多的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想到这些,我就无法安心享受。百姓生活如此艰辛,而我却妆扮妻妾,精养粮马,哪里还有一点为官之德呢?况且,一个国家的强弱和形象如何,是通过臣民的高尚品行体现出来的,而不是他们的衣着。倘若一个国家的重臣能够做到勤俭,不浪费任何资源,那么长久下去,上行下效,这个国家必然会越来越强大。

  听到季文子的这番话,仲孙满脸羞愧,对季文子更加敬重,回去之后也开始效仿季文子。鲁国人知道后,也开始纷纷效仿,皆以简朴为荣。季文子一生都未曾浪费,在弥留之际还告诫家人说,要以薄葬举行下葬仪式,并将他曾经用过的普通家用器皿作为陪葬品。

  让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历代王朝的更迭兴衰大多都遵循“以俭得之,以奢失之”“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的历史规律。许多明君名相在治国过程中,身居高位仍居安思危。但随着国力增强,贪奢、浪费之风随之而来。为人须节俭、莫贪婪。在日常细枝末节处要谨慎,道德修养要从小处做起,小节放纵,大节必失,许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人,大多是从小节出问题开始的。

  节俭不是一时之事,而是长久之事。无论何时何地,节俭都不应被抛弃,而是应该被大力提倡。我们应该学会灵活应用节俭的合理因子,不随意浪费一针一线,不仅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还要将其运用到廉政文化建设中来,在全社会形成“不奢侈,善节俭”的社会风气,促进廉政文化建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