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科研 > 学术

持续推进人才振兴,促进农业农村发展

发布时间:2021-01-22 10:43:49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作者:郑芳芳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刘启明

  2021年,中国开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一百年目标迈进。乡村振兴接过脱贫攻坚的接力棒,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人力资本要素短缺依旧是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持续推进人才振兴,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必须注重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人才振兴作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乡村振兴工作导向。

  推进人才振兴的重要性

  当前乡村建设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说,懂农业、懂农村的基层干部和农民都比较缺乏。为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好人才振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乡村振兴意味着农业的现代化和高度的商品化,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以及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力是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农业发展以消费者为导向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从业者的生产技术应用、生产组织管理以及商品加工营销等方面的能力。而目前我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特别是经过认定的示范性家庭农场数量较少,从事农业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经营的稳定性不强,小农户数量庞大但对接市场能力较弱。因而,需要厚植人才基础,加大乡村人才振兴力度,完善农业经营体系,稳固农业基本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其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日益凸显。这是乡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乡村振兴重要抓手。乡村价值的发挥,需要既懂经营管理,又能真正理解乡村价值的人才。在公共服务方面,随着农村公共设施、居住条件、社会保障的完善以及产业发展,农村社区服务的内容不断增加,对象日趋多元,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也需要充实更多具备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

  目前,我国仍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呈现出年龄老化和女性化的人口结构特征,向外部转移存在困难。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这将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特别是基于乡村固有资源和乡村价值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所形成的,以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养老等服务业,以及农业产业升级发展起来的一些经济作物的生产加工业,都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征。产业兴旺需要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需要产业承载,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需要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生产技术、劳动技能以及服务意识,这是破解农民就业问题的必要举措。

  人才振兴的着力点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这既需要加强政府掌舵的推力,也需要借助市场调节的拉力。

  第一,明确重点,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两手抓。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要明确人才措施的重点对象。重点之一要抓好村委干部的管理能力建设,把思想作风过硬、理解村俗民情、了解法律和政策、具备一定管理和经营等专业知识作为管理人才条件。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结合村民自治要求,让有能力的人进入村干部队伍,承担起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工作,以及村集体资源的管理和运营工作。重点之二要抓好技术人才建设,有机结合人才培养和引智等政策供给引导与市场调节功能,把熟悉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技术人才吸引到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其带动示范作用。重点之三是要抓好本地劳动力能力建设,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分化是必然的结果,已经从小规模务农为主的单一劳动力结构逐步形成了包括农业规模经营者、非农经营者、农业务工以及非农务工等多元化劳动力结构。本地劳动力建设的重点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这一群体的就业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机整合各政府部门资源,以就业为导向,持续进行农业技术和其他从业技能培训。

  第二,手段多元,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要确定人才措施的方法。乡村人才振兴需要多措并举,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方法之一是引进人才,这既包括促进外出发展的本地人回乡的U型回归,也包括吸引外本地人才的I型引进。一方面,通过建立人才驿站,为本地返乡人员和外地人才提供交流、学习平台,并用于本地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宣传。另一方面,以扶持政策为激励,吸引有能力的外地人才到本地创业,同时加强乡贤队伍建设,吸引退役军人和大学毕业生等群体返乡投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事业。方法之二是搭建本地人才培养体系,以县为单位出台农村人才培养管理办法,探索建立政府补贴为主的村干部知识更新培训制度,综合利用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各部门农民技术和技能培训项目,灵活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形成“责任清晰、目的明确、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农村人才培训体系。大力培养懂管理的村两委干部,懂经营的致富带头人,有技能的乡村产业从业者。

  第三,优化环境,完善人才宜留条件。实施乡村人才振兴,留住人才是关键和目的。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关注人才去留的影响因素,完善人才宜留条件。措施之一是以乡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做好村庄发展规划,让人才有发展预期。措施之二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利益分配,让人才“有利可图”。对于从事公共服务工作的村干部,合理的工资水平以及留出公务员和事业编制通道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措施。对于从事乡村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完善补贴、保险、金融等政策支持,支持与其他主体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利于使其安心在当地发展。措施之三是提升地方公共服务,让人才安心扎根。公共服务是农村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营商环境优劣的重要方面,通过强化乡村治理,形成和谐的乡村秩序,不断提升政策服务、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以及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扎根乡村的各类人才干事有平台,工作有岗位,生活有保障,成长有渠道。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