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科研 > 学术

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发展格局 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系

时间:2020-11-18 11:07:49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田媛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作者:韩保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部主任)

  ●新发展格局与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两大重要战略安排,都源于“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需要和由“新常态”“新时代”“新阶段”统一构成的“时代大逻辑”;都以“新发展理念”为“思想灵魂”和“指挥棒”;都是服务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抉择。

  ●新发展格局着眼于宏观布局,旨在追求国民经济循环畅通这一本质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则成为“填充”新发展格局宏观布局中具体内容和实现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总供给和总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具体路径。如果说新发展格局是“表”,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里”。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从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和经济体制等具体路径分别去建设和改革,但这“六个体系”和“一个体制”之间如何贯通和协同、衡量这个现代化经济体系好与不好的主要标准是什么等问题,现代化经济体系自身并不能回答。新发展格局恰恰能够回应现代化经济体系自身不能回答的这个问题。

  ●针对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三个方面要求,即“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牢牢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实现这三个方面的要求,都需要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路径才能落地。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那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在实践中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亟须从理论上回答清楚的问题。

  新发展格局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根同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与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两大重要战略安排,可谓“同根同魂”。

  首先,两者都源于“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需要和由“新常态”“新时代”“新阶段”统一构成的“时代大逻辑”。为了统筹好“两个大局”,顺应“时代大逻辑”,我们不仅要自觉顺应和遵循“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大趋势,而且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形成新发展格局,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而夯实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两者都以“新发展理念”为“思想灵魂”和“指挥棒”。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大关键布局和着力点,都必须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并内化到二者的建设或构建过程中,才能够实现好“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再次,两者都是服务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从供给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体现为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从需求看,高质量发展阶段应该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这种需求能够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供给变革又不断催生新的需求。从投入产出看,高质量发展阶段应该能够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分配看,高质量发展阶段应该能够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在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上。从宏观经济循环看,高质量发展阶段应该能够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进一步的循环畅通,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起大落。实现这样的高质量发展,除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别无他途。

  新发展格局与现代化经济体系互为表里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而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安排相一致的,二者各有侧重、互为表里、内在统一。

  一方面,新发展格局着眼于宏观布局,旨在追求国民经济循环畅通这一本质要求。所以,它更加强调“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和“要牢牢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疏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堵点”,更多关注的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数量和结构、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适配,进而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但它既没有明确回答这个宏观布局的具体内容,也没有明确回答通过哪些具体路径来实现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总供给和总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等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即: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这个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填充”新发展格局宏观布局中具体内容和实现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总供给和总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具体路径。如果说新发展格局是“表”,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里”。

  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无疑需要从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和经济体制等具体路径分别去建设和改革,但这“六个体系”和“一个体制”之间如何贯通和协同、衡量这个现代化经济体系好与不好的主要标准是什么等问题,现代化经济体系自身并不能回答。旨在实现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总供给和总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的新发展格局,恰恰能够回应现代化经济体系自身不能回答的这个问题。在这里,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表”,新发展格局是“里”。只有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切实做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最终,在上述这些基础之上实现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现代化经济体系才算真正建立起来。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根本依托

  针对如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即“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牢牢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实现这三个方面的要求,都需要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路径才能落地。

  首先,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畅通国内大循环。要扩大内需,既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动能和新增长点,持续推动经济增长和“做大蛋糕”,从而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不断增强居民消费和投资能力,又需要通过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切实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来“分好蛋糕”,不断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最大限度地激发消费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和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其次,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一方面,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有效供给和需求;另一方面,要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的关系协调。

  再次,坚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二是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三是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四是加快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经济体系,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释放开放潜能,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17日 11版)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