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话普及率超80%,文盲率降至4%以下 筑牢国家发展的语言文字基石
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语言文字事业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和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我国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率达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超过80%下降至4%以下,各民族各地区交流交往的语言障碍基本消除。
发挥基础支撑作用,服务国家各项事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始终发挥基础支撑作用,服务国家各项事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百业待兴的建设需求和成年人文盲率高达80%的局面,党中央确定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
改革开放后,在巩固深化三大任务工作成果的同时,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在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法制化方面取得显著成绩。1982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宪法。2000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进一步明确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系列文件、工程相继出台和实施,标志着语言文字事业的规划和路线图逐步变成现实:2012年,《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发布;2013年,国务院发布《通用规范汉字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字规范工作的集大成者;2016年,发布《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7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全面启动;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后,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启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正式实施;2018年,《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吹响了语言扶贫减贫攻坚号角。
我国语言文字事业蓬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截至2019年底,我国现行有效的涵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公共场所外文使用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规章和单行条例达到83部。
——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日益完善,在文化教育、新闻出版、信息处理和对外交流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精彩纷呈,汉语国际交流传播快速发展,语言资源保护开发取得积极成果,进一步夯实了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基础。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书同文、语同音’的梦想初步实现,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成功范例。”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田学军说。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脱贫攻坚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江苏师范大学一群大学生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开展“推普助力脱贫攻坚”社会实践。在拉果乡休果村,同学们入户调查贫困户普通话水平,为教学做准备。
马阿呷是四川凉山州昭觉县的一名幼儿教师,今年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52个未摘帽贫困县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项目。
首都北京与新疆阿克陶县,相距4000多公里,今年7月起,推普扶贫活动将两地的老师们连在一起。阿克陶县玉麦乡教育学区的老师们感叹:“相距8000里的牵手,北京的老师给我们细心指导,大大增强了我们学好普通话的信心。”最近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玉麦乡老师们的成绩平均提高了20多分。
这些,是推普脱贫攻坚行动的写照。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核心任务。近年来,推普工作进一步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聚焦,加强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与培训,推普举措更加丰富多样,效果更加明显。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不断深入,取得明显成效,民族地区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
学习普通话,提升了人们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普通话对于我来说是一条路,学了普通话以后,我可以和更多的客人交流,日子越来越红火!”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农民郁伍林说。“学好普通话,能够了解外面的世界,有更好的发展,享受更美好的生活。”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教育工作者索南仁青说。
如今,深度贫困地区推普进程明显加快,贫困群众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中不懂普通话的人数不断减少,贫困群众的普通话交流交往能力明显增强,创业就业致富愿望也更加强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目前,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的第二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正如火如荼地举行,部分作品在国庆期间展播。
传承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是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新抓手。近年来,一组组数据、一项项工程,体现了语言文化传承传播的举措与成就。
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举办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送经典下基层等活动,建设“中华经典资源库”近400集1.2万分钟的视频资源,组织中华经典诵读万名师资网络培训和千名骨干师资面授培训。《中国诗词大会》等语言文化类品牌节目近年来收视超过30亿人次;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5年来,对全国1700多个调查点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了系统采集和整理。建设中国语言资源库和采录展示平台,汇聚123种语言和超过1000万条全国各地方言数据,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实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整理、翻译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并向国内国际广泛传播;启动甲骨文研究与应用专项,2017年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2019年成功举办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同时,语言文字交流合作不断加强。港澳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20多年来累计参加测试人数超过12万人次,为港澳地区培训普通话教师1000多名。2010年起两岸合作编写中华语文工具书,目前已出版《两岸常用词典》等近10部字词典,共建“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
中外语言文字交流合作日益紧密。2014年,世界语言大会成功举办,提出“苏州共识”。2018年,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成功召开,发布《岳麓宣言》。截至2019年底,全球6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8万多所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文教育,学生人数超过2500万,除中国外各国学习和使用中文人数约1.1亿。
采访中,有学者表示,回顾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历程,许多宝贵经验得以积累。始终坚持党对语言文字事业的领导,确保语言文字事业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提升语言文字事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遵循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紧跟时代发展;始终坚持依法治理,完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共建共管共享的语言文字治理格局。
“这些经验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深化。”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将进一步发挥独特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13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