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技创新的战略力量体系
作者:上海科学院研究员 李万
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为此,科技创新工作要适应 “四个需要”、坚持 “四个面向”、落实“两个导向”、实施 “三定三权”,加快形成战略力量体系,支撑系统能力的整体跃升。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新科技革命、新工业革命不再以单项技术突破为特征,代之以群体性突破、系统化颠覆和整体化变革为趋势。因此,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确保国民生命健康等的关键所在。
经过长期累积和持续发展,我国即将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一些重要的前沿领域,开始进入领、并跑阶段。然而,我国还远不是科技强国,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在体系化博弈中缺乏“撒手锏”。究其原因,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战略力量布局中,还存在着不同力量主体缺位、越位以及协同不足、补位不够等现象,制约了整体实力的提升。为此,要强化战略力量的顶层设计,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进行优化组合。
一是以“四个需要”为指针,明晰战略力量的核心功能。围绕“两高两新”的战略需要,明确战略力量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功能、促进美好生活实现的功能、促进双循环安全畅通的功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功能。二是以“四个面向”为重点,构建战略力量的框架体系。根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总体要求,打造基础前沿探索力量、产业创新引领力量、战略任务支撑力量和安全健康保障力量,并在相互协同的基础上,形成高效运作的战略力量体系。三是以“两个导向”为牵引,推动战略力量的任务部署。坚持需求导向,在关乎人类未来共同命运、科学技术重大难题、世界发展崭新格局等方面,敢于大胆想象、率先选题、超前布局。坚持问题导向,在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等方面,深入实践实地、探求症结缘由。既要抓紧推进,更要久久为功。四是以“三定三权”为原则,优化战略力量的治理机制。加快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将重点放在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做好服务上。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逐步形成多元主体齐心协力、高效互动的科技治理新机制。
面向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战略目标,在充分把握新科技革命、新工业革命趋势的基础上,深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从多方面入手,打造战略力量体系,加快实现我国科技创新系统能力的整体跃升。
一是打造基础前沿探索力量,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引育帅才科学家,加强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建设,培养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完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机制,鼓励和支持原创性科研活动,注重非对称、非共识选题,力争在未来5-10年形成若干诺奖级科研成果。加强地方科学院建设,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互动发展。
二是打造产业创新引领力量,提升转化应用能力。加大财税政策力度,激励企业实施创新研发。确保政策落地,促进更多新型研发机构的顺利诞生和持续发展。有序推进综合性和专业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为行业共性技术、竞争前技术研发与转化注入新动力。发掘和培育一大批能够开创未来新兴行业、新兴门类的大国工匠和具有颠覆性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造就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引领型企业。
三是打造战略任务支撑力量,提升关键攻关能力。稳步推进国家实验室部署,科学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引导和鼓励省级和区域级实验室发挥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快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确保我国产业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等。
四是打造安全健康保障力量,提升应急支撑能力。在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应对自然和人为灾害等方面,探索建立国家级和区域性应急保障科研机构,以平战结合的形式,为应对类似新冠疫情、大规模生物入侵、气候变迁带来的极端天气等提供及时有效的科技支撑。在促进国民安全健康方面,形成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
五是加强科技力量统筹,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优良创新生态,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整合财政科研投入体制,优化科研力量布局体系,使各部门、各类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角色更清晰、定位更准确,持续增强各类主体间的动态协同。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升公众科技素养,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汇聚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