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制度根基
内容提要
■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筑牢文化制度建设提供强大思想保障。
■ 构建完善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根本体现。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指明了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目标方向、使命任务和方针原则,对筑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制度根基,推进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意义重大而深远。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旗帜引领前进方向,旗帜关乎人心向背。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建设的首要问题,它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命脉和人心向背。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真理体系,在指导我们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彰显出耀眼的真理光芒,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锻造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与政党本性,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与政治灵魂。正是因为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正是因为以马克思主义为共同思想基础,我们党才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
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首要在于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精神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我们精神上的主心骨、理论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只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党才能在纷纭变幻的时代大潮中锚定航向、把握主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熔铸于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精髓,是全体人民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心聚力的思想保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融会贯通,既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深厚的道德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养料,又能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过程中传播与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新时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制度建设,首先,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建章立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筑牢文化制度建设提供强大思想保障。其次,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传播系统工程,让中华文明精髓不断继承创新,接续中华文化命脉,为文化制度建设提供深厚精神滋养。再次,着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文化制度建设提供现实土壤。《决定》指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是党中央重视和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部署和重要载体,它为提高人民思想觉悟、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筑牢文化制度建设提供深厚的现实土壤。
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新时代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就要使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必须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牢牢站稳人民立场,这是由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人民文化权益保障,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核”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赢得历史上应有的文艺地位和美学权利。在文化领域,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同样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核”所在。只有积极构建完善的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利,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一旦脱离人民,文化建设就会丧失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新时代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为人民服务扎根于文化建设实践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相关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让文化事业繁荣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机制,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通过人民参与解决文化领域的供需矛盾,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推出更多群众认同和喜爱的文化产品,使文化建设呈现凝聚人民智慧、激扬人民精神、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构建完善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根本体现。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舆论引导的正确导向,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倡导的价值导向,是党性的导向、人民性的导向。面对国内外各种文化思潮交流交融的严峻挑战,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人民性导向,通过引导舆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进而实现以先进思想武装大众,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新时代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摆在第一位,坚持党性原则,要把党管媒体的原则贯穿于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切实落实党对意识形态的全面领导制度。同时,要将坚持正确导向落实到每一位舆论工作者身上,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自觉抵制西方新闻观等错误观点的影响,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让新闻舆论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风向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导航作用。
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全局性。实现文化创作生产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离不开文化制度的根本保障。因此,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以制度的力量有效规范、约束、引导、激励文化主体行为,有力保障从业者的合法权益,从而使文化创作生产具备持续不竭的发展动力。文化产品既具有生产力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既要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又要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
新时代如何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两个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首先,文化产业主体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文化创作生产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创作生产价值导向,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梦作为主旋律,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化创作生产只有既满足群众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又能够对群众进行精神激励和价值引领,才能使文化产品切实发挥展现中国精神、承担社会责任、坚持正确导向、弘扬民族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作用。其次,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内容,深入挖掘文化资源,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深化文化供给侧改革,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由单一到多元、由发展经济到形成特色品牌、由政府主导到政企合作的市场化飞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抓住制度建设这一总纲,自觉构建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项制度,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筑牢制度根基。通过健全制度环境,优化文化发展的现实土壤,让文化创新创造的源泉涌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