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带着经典从舞台走上讲台
“当你们站到舞台上,代表的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水准,希望大家把每次排练都当作正式演出,全身心投入,去体会那种‘我将无我’的境界。”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的大排练教室里,王莉身着黑色便装,脚踩白色运动鞋,手拿花名册,面对着一群年轻面孔语气干练地总结着。
虽已立秋,但北京的天气仍有些炎热,排练教室里的氛围更是火热——“生有何欢,死又何惧!”
20多名00后,面孔有些稚嫩,但声音中却透露出坚定与决绝。他们用音乐剧的形式,再现了江姐等革命先辈的英勇不屈。
这些年轻人是北京电影学院音乐剧表演方向的大一学生,他们是王莉走向教师岗位后带的第一批学生——2022年1月,王莉正式从原空政文工团转业到北京电影学院,正在排演的原创音乐剧《江姐》是她到学校后主导推出的首部作品。从第五代歌剧《江姐》的扮演者到音乐剧《江姐》的发起人,王莉与江姐这个红色经典人物间的故事又增添了新的篇章。
可以说,江姐题材贯穿了王莉的艺术生涯。2007年,国家大剧院开业运营,《江姐》是第一部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民族歌剧。那年在剧中扮演江姐的王莉刚大学毕业不久。“这个机会非常宝贵,我当时压力很大,精神紧绷着,排练期间每天大概只睡三四个小时。”王莉记忆犹新。
王莉 光明图片
为了让观众认可她这个年轻的“江姐”,王莉阅读了大量史料,多次前往重庆渣滓洞采风。对革命信仰的无比坚定,对敌人和叛徒的冷若冰霜,对爱人与孩子的情真意切……王莉把江姐的情与义融入一个个经典唱段,用美声结合民族的唱法展现出江姐的大气与坚韧,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十六年来,歌剧《江姐》演出超百场,对于王莉来说,《红梅赞》《绣红旗》等已经成为深入骨髓的旋律。
每每介绍自己的身份时,王莉总会在“第五代歌剧《江姐》扮演者”的后面加上“传承者”三个字。对她来说,在舞台上演绎好江姐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红色经典和红色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除了在歌剧舞台上大放异彩,王莉还积攒了丰富的音乐剧演出经验。她曾在音乐剧《二泉吟》《咏蝶》《文成公主》《运河谣》《嘎丽娅》等作品中,用优美的声线为观众塑造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舞台人物。
这次的音乐剧《江姐》以北京电影学院师生作为创演主体,同时集聚了诸多知名艺术家。“音乐剧的特点是年轻化。音乐剧《江姐》采用流行音乐的写法,融入摇滚、民歌等元素,风格多样、色彩斑斓。”王莉介绍。
近日,由王莉的第一批学生主演的音乐剧《江姐》已跟观众见面,这部作品成为他们专业生涯中分量满满的“开山之作”。
从军旅歌唱家转身成为教育工作者,王莉觉得自己在精神状态上有很大的改变。她坦言,以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打磨好自己的唱功就是最大的事,而现在“心里多了一群总在惦记着的人”。
“人与人相处久了,就会产生感情,有了感情就想不断地投入进去,想要对他好,为他付出。”对王莉来说,跟学生的相处就是这样,“感情越来越深,有时候睡觉我都在想,怎样把他们的声音抠得更细一点?还有什么手段可以用得上?”走上教师岗位的王莉给自己加了不少压力。“他们都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好苗子,如果教不好那一定是老师的问题。”王莉这样想。
排练教室里,王莉观察着江姐的年轻扮演者,脸上的神情认真而严肃。“我们的创作初衷,就是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江姐的故事,真正把红岩精神传递下去。如今看着孩子们的演出,我对实现这个目标充满信心。”王莉说。
19岁获得原文化部全国艺术歌曲大赛演唱一等奖,20岁获得德国“新声音”国际声乐大赛国际最佳音色奖,23岁获得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美声职业组金奖……王莉初入歌坛便获得了业内专业奖项的认可,打破了人们对美声歌唱家的刻板印象,被不少人称为时尚的美声歌唱家代表。
“美声也可以很细腻、很年轻。它是一种科学的发声方法,可以跟任何风格的作品结合。”王莉的身上仍依稀可见曾经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这些年,她以美声为基础,结合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用自己的歌声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听的故事。
随着表演经验的积累,王莉对歌唱艺术的认识也在不断沉淀着,这些她都想对学生们倾囊相授。“声音是为角色服务的,不论采用什么唱法,只要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人物性格,就是合适的、成功的。”王莉常常跟学生们讲,她想要把自己的舞台经验毫无保留地传下去。
从舞台走上讲台,脚下的方寸空间变了,面前的“听众”不一样了,但江姐为革命献身的故事在王莉身上留下的深刻印记却始终如一,她对歌唱艺术的热爱与传承不曾改变。在这青春的校园中,红色经典蓬勃出新的生命力;在这青春的校园中,红色精神不断生长。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06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