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郭兆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宣告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我们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实现“十四五”时期及2035年远景目标。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历史与本质两个层面来认识:从历史上看,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在渔猎文明阶段,人类主要从生态环境获得生存的需要;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开始利用自然,从自然获取资源以支撑自身发展,人类逐步学会欣赏自然的美丽;在工业文明初期阶段,人类自认为已凌驾于自然之上,大幅从自然攫取资源,把自然破坏得千疮百孔,自然的美丽正在褪色,生态环境恶化致使不适合人类生存;在发达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已经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征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地报复,正如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此时人类开始觉醒并修复自然,治理污染,重新发现自然的美丽;在生态文明阶段,人类开始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真正实现和谐共生,自然生态的美丽与人类社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交相辉映。
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做了反复论述: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曾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为了自身的发展,人类一直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同时,为了有效率地实现这种变换,人类也一直在不断地设计和创造更有效率和更加公平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本质上是人类生存、发展和追求幸福的人文环境,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尽管在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充满了劫掠、杀戮、暴力、强权、野蛮、不合理,但如同恩格斯所指出,人类还是在这条道路上不畏艰难地为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为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国的古人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其实就是讲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这些都是讲要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通过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所换取的,侵占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导致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巨大破坏,遗留给全球严重的后果。
现代化进程最早发轫于18世纪中期的西方国家。经过200年左右的发展进程,西方国家确实实现“现代化”了,他们不仅有能力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做了人类世界的主宰,而且也有能力“上天入地”做自然世界的主人。
然而,有一利必有一弊,与此同时他们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自然的报复: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其中,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先后导致近千人死亡、75%以上市民患上红眼病。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首次暴发的短短几天内,致死人数高达4000,随后2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此后1956年、1957年、1962年又连续发生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因工厂把含有甲基汞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水俣湾中,人食用受污染的鱼和贝类后患上极为痛苦的汞中毒病,患者近千人,受威胁者多达2万人。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对这些状况作了详细描述。
因此,中国式的现代化不可能也不会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老路,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
(四)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是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就要搞清楚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应当在哪些界限内进行。这就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哪些区域空间是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的,哪些区域空间是振兴乡村的,哪些区域空间就是保护生态的。还要搞清楚我国生态环境还可以容纳、清理多大规模的污染物排放,污染物排放什么时候能达到拐点而开始下降,各种污染物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相互间又是怎样影响的。
二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就要公平分配好生态产品,让老百姓公平地享有生态产品,公平地获得绿水青山所带来的金山银山,进而实现全体老百姓的共同富裕。这就是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让资源输出而导致生态环境受损的地方、让守住绿水青山但没有获得金山银山的地方、让为了治理环境花了大把金钱的地方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此外还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一方面是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也不仅仅是关乎农村人口的美好生活,也关系到我们城镇人口的美好生活。
三是构建政府与市场协同运行机制,这几年我们在政府的监管方面全面加强,实施了“长牙”的新环保法,推行了“壮士断腕”的中央环保督察,但相对而言,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建立。生态环境领域的市场机制建立的前提也是要建立明晰的产权。除了矿藏外,其他自然资源全民所有的所有权人不到位,生态产品的产权更是界限不清,这就要全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了产权后,自然资源、生态产品就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确定价格,并取得利润。因为有利可图,更多的企业就会更加自愿地投入于绿色发展中。此外还要通过绿色金融这个杠杆撬动更多资本进入绿色发展领域。让自然资源、生态产品及其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成为老百姓“钱袋子”中的重要资产,那样绿色发展的理念便自然而然地普及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