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科研 > 教育

迈向更加卓越的中国社会学

时间:2020-11-13 09:37:56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梦甜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洪大用

  今年是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社会学家,在恢复重建中国社会学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奠基性作用。新时代加快发展中国社会学,需要传承弘扬老一辈社会学家的卓越精神,扎根中国大地,涵育家国情怀,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一代学术大师的丰厚遗产

  作为后学与晚辈,笔者受益于费老等老一辈社会学家恢复重建的社会学学科,并在阅读费老等前辈的著述中开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生涯。费老一生著述丰硕,仅群言出版社出版的《费孝通文集》就有16卷。但是费老的著作好看、耐看,很多篇章百读不厌。在学习费老著作的过程中,笔者有几点突出的体会。

  一是费老著作所议大多为身边寻常之事,人间烟火味很足,读完细想又是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大事情。就如《江村经济》,写的是作者自己家乡开弦弓村的农民生活,涉及方方面面,跟着作者的叙述读完,自然就会思考到传统乡村社会变革的深层次问题。其他诸如乡镇企业、小城镇、多元一体乃至文化自觉等论述中,都可以体会到费老的学问之道,深得中国传统学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精髓,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故作高深。

  二是费老的著述常常是以小见大、抽丝剥茧、鞭辟入里,展现了敏锐的研究视角、丰富的社会学想象力和综合性整体性思维方式。这里既有中国学问的传统智慧,又有现代社会学方法论的恰当运用。比如说,他可以从“土气”中的“土”字,联想到乡村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关系和社会形态,也可以从小城镇的环境污染联想到环境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建设、区域规划乃至城乡关系。这种丰富的联想在努力呈现完整的社会事实的同时,也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切入点和系统性的思路。

  三是费老的著述蕴含着深刻的理论洞见,但是其理论建构不是照搬西方社会学的概念和框架,或者故弄玄虚地制造一些新名词、新概念,而是用中国语言、说中国事情、讲一般的道理。他提出的一些核心概念简单明了,但具有深刻内涵和普遍意义,是一种深入浅出的建构。诸如差序格局、多元一体、文化自觉、意会等,都是费老提炼的研究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关键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是中国社会学的宝贵遗产。

  四是费老的著述体现了浓浓的家国情怀。费老最初的职业理想是成为医生,悬壶济世,救助病弱,但在20岁时却转向学习社会学。他在晚年谈到自己的这一选择时曾指出,相对于个人身体的病痛,社会的病痛更加深重,学习社会学可治疗社会的疾病。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民族识别、乡村发展、小城镇建设,还是民族关系研究,费老的著述都与解决中国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密切联系,与人民富裕、民族发展和国家强大紧密相关。

  卓越灵魂成就了学术卓越

  费老的重大成就不仅体现在其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上,而且体现在推动社会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回顾中国社会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史,费老无疑是最为杰出的社会学家之一。笔者在阅读费老著作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费老有着卓越的灵魂,正是灵魂的卓越成就了学术的卓越。

  首先是扎根中国大地的学术精神。费老游历甚广,视野开阔,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但是扎根中国大地是其学术思想不竭的源泉。费老自述,他在20世纪30年代大学毕业时,就提出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社会这样一个题目,并且要从人口最多的农民入手。甫一毕业,费老就偕同新婚妻子王同惠女士赴广西大瑶山开展实地调查。在其一生的学术研究中,费老都非常注重社会调查,用事实说话,仅江村他就先后访问26次。扎根中国大地,直面实际问题,从实求知,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研究与实践同推进,是费老治学的一条重要经验。

  其次是服务人民的学术立场。费老自述他一生的目标就是“志在富民”,在研究课题上总是选择联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虽然后来他也注意到生存(生态)问题解决之后还会有心态方面的问题,但是这并没有偏离对人民福祉的关怀。1980年,费老赴美国丹佛接受应用人类学会颁发马凌诺夫斯基纪念奖时发表感言指出:“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人类中绝大多数人乃至全人类的共同安全和繁荣,为了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科学才会在人类的历史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无论是推动人类学还是社会学的发展,费老一直强调坚持服务人民的立场。

  再次是坚定自觉的主体意识。费老曾经说过,一门学问叫什么名字不重要,关键是要能够解决中国现代化中的实际问题。我理解这里体现了学以致用的中国学术传统,实际上也反映了学者相对于学术的主体地位,在书山学海中迷失自我的学者是缺乏主体意识的。在恢复重建中国社会学的过程中,费老强调对外开放,向国际社会学界学习,开展学术交流合作,但是他也反对简单的拿来主义,强调要“在中国泥土里培植中国的社会学”。这是主体意识的突出体现。不仅如此,主体意识还体现为自觉的自我反思。费老很强调社会研究中“我”的重要性、自知之明的重要性,强调要有“我看人看我”的视角,要体察自我的不同类型和层次,这种不断地自省与反思是学术精进的重要动力。

  最后是以学术为志业的不懈追求。费老一生经历丰富,承担过多种社会角色,但是始终不忘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初心和使命,勤于调研、勤于阅读、勤于著述,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训,体现了以学术为志业的坚守。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的《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就发表于费老离开我们的前一年。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费老的与时俱进、睿智博学和使命担当,文章中涉及“人”和“自然”、“人”和“人”、“我”和“我”、“心”和“心”等的分析,是费老对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再次引领,是对迈向成熟的中国社会学的又一次指导。

  传承卓越 创造社会学的新时代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其中就包括了社会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民族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学科。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发展“社会学”,既是党中央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高度重视社会学的重要体现,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社会学更加迫切的需求。

  直面新时代、发展新时代、创造新时代,呼唤着中国社会学将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相对应或关联的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主攻方向。特别是要着力研究经济技术发展基础上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深刻变化,分析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城市治理、乡村发展以及新型城乡关系,研究社会阶层结构、组织结构和制度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关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动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创新信息化和全面小康条件下的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交叉学科研究,拓展社会研究的国际视野等。在此基础上,发掘弘扬中华学术传统,赓续文脉,不断发展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4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化不断发展壮大。但是,与党和人民的期望相比,与不断增加的社会需求相比,与更高水平的建设目标相比,仍然还有不小差距。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学要直面问题,服务实践,更加完善学科体系,优化学科布局,着力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加强科学研究,改进社会服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提升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争创世界一流学科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推动中国社会学进入一个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更好地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说到底,一个学者的卓越是因为有支撑卓越的伟大灵魂,一个学科的卓越也需要有追求卓越的共同体精神。今天的中国社会学,“五脏六腑”已经发达健全,生命体征正当盛年,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迫切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迫切需要凝神聚气、强健“三魂七魄”,迫切需要在传承创新中使我们学科共同体的灵魂更加丰满、更加卓越。我们要更加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更加全面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地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中国人民,更加清醒地促进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以更具创新的学术精神、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创造新时代更加卓越的服务人民的中国社会学。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