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科研 > 广角

让农村市场潜力变实力

时间:2021-01-28 09:36:01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刘梦甜

  作者:崔丽华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出发,深刻阐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科学回答了在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进一步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历史性机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需要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三农”工作必须面对新情况,从政策层面和实践层面,充分挖掘和释放出农村市场的活力和潜力,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提供新动力。

  挖掘农村市场巨大潜力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中国人口数量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末,全国农村人口数量有5516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近四成,如此之大的农村人口消费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举足轻重。从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比上年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比上年增长9.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64,比上年缩小0.05。近些年,农村居民收支增速一直高于城市居民。从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看,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063元,比上年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328元,比上年增长9.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率从2013年的2.47∶1缩小到2019年的2.1∶1。

  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有力促进了农村消费。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649亿元,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1317亿元,比上年增长7.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0332亿元,比上年增长9.0%。乡村消费总额虽然相比城镇消费还有较大差距,但其增速连续8年超过城镇消费。同时,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从2014年的1800亿元增加到1.7万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高达3975亿元,同比增长27%,带动300多万贫困农民增收。农村电商迅猛发展,县镇市场、农村市场成为重要的增长点。

  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活力

  生产要素涵盖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一般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信息、管理等也被纳入其中。受历史因素,尤其是早期政策体制导向“重工轻农”的影响,农村作为城市的资源储备基地,向城市供应土地、资金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城市通过虹吸效应吸引农村先进的生产要素,导致农村空心化,经济发展乏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其重要方面就是激活生产要素活力。

  解决“三农”问题也要从这个角度入手。首先,要处理好土地要素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流转效率低下,导致实现资产化功能以及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当,使得农村无法开展规模经营。现阶段,需要在前几年各地开展的土地确权登记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和做法,搞活农地经营流转,创新农地经营流转模式。想方设法延伸非农业生产土地的价值链,盘活农村宅基地,加快推进宅基地确权登记,有序释放农村宅基地红利。培育和健全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及价格弹性增长机制。其次,要健全劳动力要素配置。与城市相比,农村受其自身条件、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子女受教育等因素影响,人才总量不足,总体素质不高。再加上农村劳动力流失现象严重,部分农村地区一定程度上出现“空心村”的现象。因此,要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人才信息互动。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激励机制,鼓励有一定技能、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留下来”。再次,要完善资本要素配置。农村发展,资金投入是保障。但受现实情况和主观意愿的影响,“金融惠农”融资的规模还远不能满足乡村产业振兴的需要,农民信用意识弱,与金融平台合作的意愿不强。因此,要坚持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脱贫攻坚的投放,发挥资本市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形成脱贫攻坚资金多渠道、多样化投入。比如,加强县域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服务,增加投放农村的贷款比例;积极发展政策性农村金融保险业务,鼓励商业性金融保险机构参与涉农业务等。

  增强消费提高农民收入

  扩大内需,还要从增强消费入手,其着力点是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消费需求的数量和等级、层次。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发展农村、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也是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农民增收进入“多轮驱动”时期,加之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缓,扎实夯实农村工作,要着力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首先要建立起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制度环境。一是创新并完善土地制度,提高农村土地附加值,使农民资产增值保值。当前,农民财产性收入仅占3%左右,农村资产财产功能未有效发挥。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交易制度,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供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支撑。当前贷款难、融资难仍然是制约“三农”发展的瓶颈问题,要综合运用市场机制、行政手段、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等工具,形成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合力。稳妥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村改革发展。探索构建农村绿色信贷服务体系,完善产品体系和服务机制。

  其次要形成因地制宜的农户增收长效机制。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这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加快推进农产品品质结构、品种结构、区域结构的优化。大力发展优势、优质产品,加强农产品深加工。二是建立助农长效机制。在生产端,挑选一部分优质农产品的重点生产区域,特别是贫困地区,以特色农产品为对象,完善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帮助开发高品质的农产品;在销售端,有效借助“互联网+”模式,通过电商平台、直播等方式,助力优质农产品销售。三是加强培育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四是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科技、信息、资金、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植入农业产业链的保障,是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的重要抓手,要在服务主体、服务能力、服务内容上着力。

  再次,要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切实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城乡发展差距是当前不平衡发展的制约性因素,要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一是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均等化。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是乡村发展的短板,补齐短板,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要让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乡村,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护。二是解决城乡要素流动不畅问题。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比如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等。三是缩小城乡产业发展差距。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策略,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为重要补充,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崔丽华)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