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科研 > 广角

制止浪费行为 培养节约习惯

时间:2021-01-15 11:41:31 来源: 《中国行政管理》2020年第8期 作者:李澍

  作者:《中国行政管理》编辑部;执笔:邵景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严禁铺张浪费。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问题,并把它切实体现在人民生产生活及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节约”一直是受到称赞的美好行为,“浪费”则是个负面词汇,浪费行为始终受到一切良知者的谴责。“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就是这种传统的集中概括。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就强调:“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改革开放之初,短缺经济状况刚有所改变,浪费现象就抬头了。邓小平及时指出:“最大的问题还是要杜绝各种浪费……要使大家懂得,我们的资金来之不易,我们生产出来的东西来之不易,任何浪费都是犯罪。”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无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他尤其重视粮食安全,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目前,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粮食总体上并不富裕。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国际关系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粮食安全必须始终有危机意识。

  深刻认识铺张浪费的危害,增强厉行节约的自觉性。浪费,是指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不合理使用的一种行为和现象。如不珍惜资源,不合理、不充分地利用资源,不必要地废弃资源等,表现为浪费物品、浪费金钱、浪费时光、在小事上浪费人们更多的精力。如果说,个别人的浪费或许只是损害个别人的利益,但是,就社会整体而言,浪费的危害可就大了。浪费会吞噬发展成果。我国目前有14亿人口,个人任何微小的浪费,最后都可能汇成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正所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浪费会败坏社会风气。浪费现象的蔓延不仅毁坏人类有形的物质成果,而且必然侵入人的精神世界,消磨人的意志,淡化理想信念,引发贪图享乐和奢靡之风兴起,形成物欲喧嚣的不良风气,助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如果整个社会风气变坏了、精神世界坍塌了,那么社会还能保持积极向上的风貌吗?还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吗?浪费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多,一些党员干部节俭意识淡薄了,浪费行为日益增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严禁铺张浪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更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

  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社会氛围,养成制止浪费、保持节约的良好习惯。狠刹浪费之风,应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一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二是,各级党政军机关、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要采取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的举措,加强监督检查,鼓励节约,整治浪费。三是,关键是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点,以完善公务接待、财务预算和审计、考核问责、监督保障等制度为抓手,努力建立健全立体式、全方位的制度体系,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四是,后续工作要不断跟上,坚决防止走过场、一阵风,切实做到一抓到底、善始善终。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冲沙。”家庭的富裕,离不开开源节流、勤俭持家;国家的强大,需要党员干部和群众养成节约习惯,形成勤俭之风。为此,一定要刹住浪费之风,建设一个廉洁廉价的政府和一个勤俭节约的社会,展现出新时代风清气正的新气象。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