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课堂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 刘芮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外合作办学也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按照要求办好思政课,在这方面没有例外。如何在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克服各种不利条件的限制,通过创新性、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崭新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的通过,为我们利用法治教育开展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深入挖掘民法典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立足中外合作办学实际,将《民法典》融入高校,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政工作,创新思政教育方式,讲新讲活思政课堂。
一、深刻认识法治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办好思政课,提高认识是前提。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办好思政课意义重大。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承担起时代担当和历史责任,用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以丰富教学内容,培育好、教育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思政教育工作内涵丰富,法治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环。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人身财产关系更加复杂。近年来,“校园裸贷”、网络诈骗等侵犯大学生合法权益的事件层出不穷,在高校中加强法治教育、牢铸法治之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要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阐释好民法典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民法典》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最新成果,其颁布实施更是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结合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完善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在国内就读的大学生,大力开展法治教育。将总则编、人格权编等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民法典》内容纳入思政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满足大学生需求和期待。其他各类课程需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利用协同效应形成的合力,持续开展《民法典》的学习、研究、宣传、阐释工作。通过此举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引导功能,增强中外合作办学中大学生法治意识,努力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功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二、加强引导学生树立和坚定法治信仰
办好思政课,坚定信心是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其中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思政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了解《民法典》出台的重要意义以及丰富底蕴,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崇高信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尊法守法、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在思政教学中,让学生深入学习与领会《民法典》精神,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构建“大思政”格局。通过“学习强国”、“国际学院学习在线”等平台系统阐释《民法典》所蕴含的中国特色,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通过公众号普法、小知识推送、《民法典》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了解《民法典》背后的中国智慧,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在海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创新思政工作方式,多措并举深入学习《民法典》相关知识。一是对即将出国的学生展开行前专题教育。除海外生活学习提示外,重点进行法治宣传、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利用海外学生假期回国进行线下思想教育座谈会,引导学生在法治轨道内开展学习生活;三是利用校院老师赴海外交流的机会,为海外学子提供现场指导,为学生讲好“人生第一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四是与我驻外使领馆密切联系,通过建立“国内学生会—国外学联组织—大使馆”的沟通方式,鼓励国外学生组织身边同学积极参加大使馆法律相关文化活动,积极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民法典》主题相关活动,凝聚力量,让走出国门的大学生在国际舞台上自信展示学子风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三、培育学生形成和运用法治思维
办好思政课,立德树人是根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民法典》内容丰富、体例庞大,其核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思政工作者要把价值观引导融入知识传授之中,带领学生透过法条掌握本质,运用法治思维认识和改造世界。
形成和运用法治思维,一是主动学习《民法典》,做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践行者和捍卫者。充分体会树立优良家风写入民法典背后的现实考量,从我做起、从小家做起,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二是自觉遵守《民法典》,在尊法守法上做到“知敬畏守”底线。应尊重他人隐私与个人信息,不从事非法泄露他人信息等活动。三是利用《民法典》维护自身权益,正确使用法律武器。《民法典》新增的居住权制度在保障“无房人士”权益上做出重大突破,今后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在面对租房维权等问题时,可通过设立并维护居住权守好自己的“家”。
在国内,充分利用好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加强引导并积极鼓励学生将《民法典》学习与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通过党团校学习、专题研讨等方法为学生剥茧抽丝、厘清脉络,在理论完善中形成法治思维。此外,可使学生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民法典》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为民工、病患等弱势群体开展法律援助,在直面法律问题中运用法治思维。在海外,让学生党员成为海外学生思政工作的主要抓手和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海外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学生心中厚植法治精神,自信自强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