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坡尾到双子塔
作者:杨少衡
那一年,我和妻子带着女儿来到厦门,在外祖父的木屋住了一夜,记忆中那是我最后一次住进那座木屋。当时女儿才几个月大,我们带着她来拜见太爷。按照闽南人的叫法,女儿要称他“阿祖”。孩子还不会说话,但是能在姨婆怀里“咯咯”地发笑,很讨喜,引得木屋厅堂里一片笑声。木屋是外祖父亲手建造的,两层木结构,起于抗战胜利后,有一把年纪。时沿街多为砖石结构骑楼,木屋已经不多见了。那条街叫大学路,想是因为通往厦门大学而得名。隔着街道,对面房子的后边就是海湾,有潮汐涨落,有连片渔船系泊。那是一个渔船避风港,靠着避风港的这片区域被称为“沙坡尾”,据说是厦门港的源起之地。早期厦门港为一弧形海湾,有月牙形沙滩连成一片,被称为“玉沙坡”。玉沙坡有沙坡头、沙坡尾之分,我外祖父家处于沙波尾区域。
厦门世茂海峡大厦
记忆中的这段时光处于上世纪80年代。那个年代开初,1980年,厦门被确定为经济特区。1984年邓小平来此视察后,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我们一家人到外祖父的木屋时,特区建设刚起步,沙坡尾还静静地躺在玉沙坡的末端,与我所生活的闽南另一座小城的街区没有多大差别,依然与我童年的记忆重合。50年代初,出生后的我曾被送至外祖父家中,由外祖母照料。我的童年亦有大段时光留在沙坡尾。记得当年经常跟着外祖父去避风港看渔船,一天数往,归来时,外祖父常会在路边一家小饮食店买一碗肉汤,味道鲜美,他坐在一旁看着我吃完。饮食店在小街的拐弯处,那条街有若干拐弯转角,有如一条蜿蜒的河流。那条街常有一种运送冰块的人力车穿过,夏日炎阳下,巨大的长方形冰块在车板上冒着气,堪称一景,或许因为这里有渔港,还有一家冷冻厂。到了特区建设之初,街上已经看不到那种运冰车了,但是车辆、人员还不多,街面还显得宽敞。从木屋二楼的小阳台看去,前边转角处,童年时的那家饮食店似乎还在散发着香气,街道拐弯后视线被阻挡,抬头可见大片蓝天,有海涛声在蓝天下传响。
一晃四十年过去,此刻,在当年视线被阻挡的地方,有两幢相邻的高楼矗立蓝天之下。两幢高楼造型独特,像一对巨大的船帆面海而立,之间有裙楼相连。这是厦门世茂海峡大厦,亦名“双峰大厦”,人们喜欢称之为“双子塔”。双子塔2013年封顶即为厦门第一高楼,也是当时福建第一高楼,有资料称达64层,300米高。几年后总高339米的厦门国际中心落成,尽管第一高楼桂冠易手,已成厦港片区商业中心的双子塔依然不愧为当下厦门一大地标,两幢高楼的帆影几乎会出现在所有描述厦门的视频和图册里。开业后的双子塔除了住宅、办公、酒店、餐饮、零售、休闲娱乐及展览设施外,还有旅游观光服务。“云上厦门”观光厅高居55楼,海上观景台则自双子塔向海上延伸,无论旅游旺季还是淡季,即便在晚间,这里也是游人如织。
这两幢钢铁水泥高楼与我外祖父的木屋近在咫尺,从我童年眼中的那个小街拐角往前,不过二三百米距离。但是它们之间间隔着数十年的时间差,这段岁月足以让一切变得天差地别。我外祖父的小楼已经在上世纪80年代末拆迁,旧址处眼下是一个相当规模的农贸市场,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渔货丰富,价廉物美。门前的小街依然骑楼相对,却早已是车水马龙,喧闹不已。街道建筑后边的避风港湾里,海水轻轻起伏,还有船只系泊于岸畔,然而这些船是道具,有如舞台上的布景。这里早已没有渔民,也没有渔船,旧日渔港成为旅游景点,留在海湾里的船只挽留并还原了几许旧日景象,可供怀旧与遐想。历特区建设四十年,当年的渔港街区沙坡尾眼下竟也风情万种,人们视之为最文艺的地方,或许因为这里有一个沙坡尾市集,聚集了一大批年轻创业者,包括设计师、创意潮人、文艺青年及艺术家,以他们年轻、自由、创新、包容的理念,在这里创业发展。小街和港湾充满生活的烟火气,各种店铺一家连着一家,有很“潮”的咖啡馆和酒吧,门面装潢新颖,情调独具,很是小资,有众多青年男女出入。也有一些为旅客也为居民服务的传统小饮食店和五金铺,让我找到了当年的感觉。
近年我迁居厦门,寓所就在沙坡尾附近。女儿在厦门工作,外孙女刚上小学,有各种兴趣班、辅导课要上,其中若干班次办学地点在双子塔内。我得以时常带外孙女在这个区域来去,从沙坡尾到双子塔,有时候一天走几个来回,恍如当年,不同的是,眼下我成了外祖父。穿行于这一段街区,我常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似乎是从往昔走入现代,再从现代回返往昔。我知道这是一种错觉,在极具现代感的崭新的双子塔身旁,古老的沙坡尾同样现代感十足,它早已不是旧日的渔港街巷,街两侧的骑楼无不新意盎然,很多旧有元素被细心地保留了下来,不像外地一些古老街区,被抹除一空。比较起来,这里的建设者确实富有远见。这条小街让我感想很多,特别是那个街道转角,尽管记忆中的小饮食店似已不存,然而转角未变,历时光岁月,还在那里见证着种种变迁,也让我的记忆得以安放。
从沙坡尾到双子塔景致众多,其中婚纱相当亮眼。不论是风和日丽,还是艳阳高照,甚至小雨绵绵之际,常见对对情侣穿着华丽,在街巷边听凭摄影师摆布,展现笑容和幸福感,被摄于镜头,也被路人视为风景。这个街区既传统又现代的情调颇受情侣和摄影师喜爱,亮丽的婚纱和年轻男女也让老街显得生机勃勃。从沙坡尾到双子塔,我总感觉自己在浏览这个街区、这座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特区建设四十年来的成果。我总会联想以往,异常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沧桑巨变,感受到此间焕发的活力与未来的美好。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18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