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 提升文化传播力
作者:郭振雪
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增进中华文化的国内传播,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是新时代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
新时代的中华文化传播需要“以讲代说”,即用讲故事的策略和艺术替代传统的说教方式,提高中华文化传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积极传播中华文化,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这一重要指示,为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力指明了方向,即中华文化传播要擅长用中国故事阐发中国精神,解释中国元素,让中华文化生活化、生动化、具体化,使受众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妙之处;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在中国故事中引入世界流行语言、世界元素和时尚元素阐释世界主题,运用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载体、话题等元素来传播中华文化。
在全媒体时代,提高中华文化国内与国际传播力需要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速融合的趋势与优势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传播载体,着力扩大中华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增强中华文化传播的渗透力。“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从相加迈向相融,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目前形势下提高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的重要途径。
中华文化传播要正确处理雅和俗的关系,做到雅俗共赏。中华文化传播向来有大俗和大雅之分,在客观、准确把握国内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需求偏好、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实现大俗和大雅的贴切转化、相通相融,在雅俗共赏中提升中华文化传播的深度和温度。
以精准传播和定向传播为导向
中华文化传播的本质是中华文化在国内外传播客体间的传递、交流与互动。中华文化传播要以精准传播和定向传播为导向,强势传播和柔性传播相结合,最大限度满足国内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不同需求。
传播客体对中华文化的需求是文化产品创作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而不同社会阶层的受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偏好和特点大相径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出能够从不同层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是提高中华文化传播力的根本与前提。
文化传播要有的放矢。以群众的文化需求偏好、特点作为文化产品创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实施精准传播、定向传播的科学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提高中华文化国内传播力最根本的一条,是传播主体“走基层、接地气、转作风”,放下身段、耐着性子、带着感情深入不同的社会阶层、领域进行调研,察民情、知民意、通民心,为中华文化产品创作及其传播提供民心所向和民意所属。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则需要明晰国外传播客体对中华文化的关注点、兴趣点和兴奋点。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不断发展,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中国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发展观、“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与理念既有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烙印,又表现出普遍性的世界意义和价值,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认同、响应和支持。以精准传播和定向传播为导向,强势传播和柔性传播相结合,设身处地更换和匹配传播内容,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国外受众中的认可度、接受度、影响力和感染力,从而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效能。
汇聚中华文化传播的强大合力
提高中华文化传播力需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文化企业、专家学者及不同社会力量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和作用,汇聚中华文化传播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合力。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强和改善党对中华文化传播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中华文化传播的主动权和领导权,是汇聚中华文化传播的强大合力的核心与关键。
中华文化传播是一项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性、综合性工程,充分发挥各类文化企业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也至关重要。中华文化传播还需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尤其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以此鼓舞人民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文艺工作者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使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
总之,我们要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形成中华文化创新与传播的新局面,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
(作者系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