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赖声川:演了15年的《宝岛一村》正迎来全新开始
15年前《宝岛一村》在台北首演时,台湾尚存一些真正有人住的眷村;15年后的今天,“宝岛一村”是最后一个还会亮灯的眷村,只不过是在舞台上。
舞台剧《宝岛一村》剧照。王开 摄
导演赖声川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谈到,这部戏在15年间演出300场后,重新迎来一个开始。
1949年后,来自大陆各地的国民党军人及眷属迁至台湾,住进临时性房舍,他们原以为这只是一段短暂的旅居生活,不想却逐渐发现归家之日遥遥无期,眷村由此产生,最盛时全台湾超过800个。
自2008年首演至今,《宝岛一村》已演出超过300场,收获观众近50万人次。剧本诞生于赖声川与台湾影视制作人王伟忠长达两年的思维碰撞,后者正是从眷村走出的“二代”。赖声川将听到的几百个眷村故事浓缩成关于三家人的戏,讲述了这群人从离家、想家、想回家,到最终接受“这里就是家”的心路历程——浓浓乡愁,弥散全剧。
赖声川坦言创作的时候,没想过它能演多少年。在他看来,《宝岛一村》有一种奇特的生命力,其本身的力量很强大、内涵很广阔。
“300场后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新在哪里?这部戏现在已经脱离了原始的语境,2008年首演时的语境是眷村快要拆光了,而现在眷村已经是个过去式,属于被尘封的历史。它对当下的观众还有意义吗?”
事实证明仍有意义,该剧的15周年巡演于7月底从上海出发,已经走过深圳、杭州,北京站从8月10日起连演四天,所到之处皆是一票难求。
在台湾,第一代眷村人已经都老了或者去世,第三代人的记忆则开始遥远而模糊。“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戏演下去,把眷村文化保留下来,把这段历史保留住。”
赖声川认为,时至今日,《宝岛一村》已经步入更成熟阶段,将本来是专属于台湾一部分特殊人群的感受,扩展至演绎了整个华人群体的乡愁故事,进而契合了全世界流离失所人群的人生。这,也正是这部戏“新”之所在。
该剧的台湾班底保证了原汁原味的经典性。剧中的台湾演员屈中恒是“眷村二代”,从41岁演到56岁,他与“赵伯伯”一角相伴了15年,“我们在演绎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我愿意一直演下去。”饰演“朱伯伯”的台湾演员冯翊纲则感慨,“‘宝岛一村’是最后一个还亮着灯的眷村,《宝岛一村》只要演一次,眷村就活一次。”
在此基础上,来自赖声川上剧场演员的加盟,则给观众带来更多惊喜。“司雯这次演出剧中的‘赵嫂’,我记得排戏第一天,大家就被她镇住了。司雯本身是东北人,身材高大,赋予了角色没事儿就在一边嚷嚷的感觉,大家发现原来赵嫂可以有这一层面的表达。”而这也是《宝岛一村》的上剧场专属版和台湾的经典版首次交流,“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
北京演出现场,剧中朱家夫妇拌嘴争吵,男方占据上风时,朱太太没好气地来一句:“这么会说,怎么不去说相声?”冯翊纲马上接了一句,“这不就在天桥嘛……”小包袱一抖,全场哄然大笑——北京的演出场地天桥艺术中心,端端正正位于北京南城的天桥,是老北京相声的发源地。而这样细巧的安排,剧中还有不少。
北京和上海都是大陆的戏剧重镇。赖声川评价两地观众其实很像,“来看我们戏的观众,审美程度和情感追求相对是比较一致的。如果一定要说不同,更形象一些描述的话,戏剧艺术如果一端是娱乐一端是严肃,北京观众一般是从严肃这端出发向娱乐方向走,上海观众则一般从娱乐的一端出发向严肃方向走,双方最后其实会碰到一起。”
伴随各地观众的笑泪,《宝岛一村》也将继续在时光中流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