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科研 > 成果

中国70年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

时间:2020-12-18 10:33:57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10期 作者:刘梦甜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杨晓慧

  内容提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探索和追求,贯穿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承、砥砺前行的思想主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认识,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品格,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使思想政治教育日益成长为一门富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世界视野的科学,并在新时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首先需要理解“科学”与“科学化”的内涵。人类思想史上对科学的理解不一而足,但都是将“科学”理解为以“真理”为指向的知识体系、研究过程和社会建制。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对象本质规律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又在实践中检验。我们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就是因为它不但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将之运用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并得到了实践的检验。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从空想到科学,也是因为马克思通过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大发现”揭开了历史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指明了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方向和道路。②所以,“科学”的实质意义是“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的实践活动,“科学化”的本质在于对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整体、从不完善到日臻完善的过程。这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必须澄清的认识前提。中国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专门探讨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主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一门科学、怎样成为一门科学两个基本问题,由此形成的“学科化”的建设理路和实践方略,成为后来相关问题研究的典型范式。然而,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历史,不难发现,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命题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后,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探索和追求,却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整个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承、砥砺前行的思想主题。本文从探索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入手,通过回顾新中国70年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历程,以期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有所裨益。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艰辛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阶段。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的革命任务从带领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转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和巩固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的指导思想上升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开始覆盖全体人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文化和政策资源得以空前扩充和增强。上述一系列深刻变化塑造了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形态,构成中国共产党探索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强大支撑。

  科学分析和研判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形势、发展方向和内在矛盾。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就指出,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们面临的形势将更趋复杂、任务将更为艰巨。一方面,国内外反动势力“决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妄图以各种方式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任务将随着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逐步转移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巩固国防上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成为革命胜利后党的重要工作。伴随着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文化建设的任务将日趋繁重,如何使中华民族尽快摆脱贫穷落后面貌,以文明进步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新中国成立后党面临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对此,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准备迎接更大挑战。③历史实践表明,上述判断与当时形势的急剧变化深度契合,科学预见了形势的发展走向,对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起到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又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性质、表现形式和实践原则进行了深入分析,深刻揭示了思想文化领域矛盾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1956年9月,他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在这方面“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必须善于学习”。同时,党内还存在着“思想上的主观主义、工作上的官僚主义、组织上的宗派主义”等错误观点和作风,必须加强全党的思想教育。④次年2月,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矛盾的性质和分类,提出要正确区分和处理好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一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但是同旧社会相比,其性质已发生根本变化。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完全建成,基础尚不牢固,尤其在上层建筑领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条道路的斗争,不但没有完结,而且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⑤,必须准备付出艰苦的努力。这些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重要论断,科学地指明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对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红与专、部门负责与全员动手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重大矛盾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关于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他在1955年首次明确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⑥,后又在1958年专门论及这一问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根本保证,既致力于为经济建设服务,又统领经济建设的方向,处于“统帅”和“灵魂”的地位。⑦关于红与专,毛泽东指出,红与专的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政治与经济、政治与技术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既要反对脱离经济工作和技术实践的“空头政治家”,也要反对“不问政治”“迷失反向”的“实际家”。⑧关于部门负责与全员动手,毛泽东强调要坚持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各级党组织应该设立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统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有负责人。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⑨上述这些重要论断厘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定位,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实践原则,是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探索的重要内容。

  探索建立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政策和制度框架。这一时期的教育方针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发展转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延续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有关文化建设的基本精神,将新中国文化教育确立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同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这个方针进一步具体化为“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了教育方针,明确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方向,强调“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11)。此后下发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195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958年9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1961年9月)等文件,都从不同层面重申和丰富了这一方针,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随着教育方针的调整,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框架也得以初步建立。新中国成立后,“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教育自己和全体国民”(12),成为全党面临的“伟大、艰苦、光荣”的任务。为此,中共中央首先明确了党管思想政治教育、全党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刘少奇在1951年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我们党从最初建立起,就是全党作宣传的”,“一切共产党员都有向人民宣传马列主义的义务”。(13)其次,构建起与这一原则相匹配的组织体系。借鉴革命战争年代“支部建在连上”的成功经验,党在政府和社会各个层面探索设立各级各类组织。截至1952年下半年,全国500人以上的公私营工矿企业和专科以上的学校中,都已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为落实党管思想政治教育、全党抓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组织基础与保障。再次,搭建了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领导体制和经常化工作机制。明确各级党委统一领导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范围和基本要求,完善各级宣传部门的机构设置、工作内容和规章制度,建立起诸如全体党员和支部教育制度、干部理论教育制度、工农积极分子和知识分子政治教育制度、时事政策宣传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实践运行机制,由此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基本制度格局。

  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揭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整体形势,探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由局域性向全国性、由分散性向系统性、由随意性向规范性、由临时性向经常性”(14)的深刻变革,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确立起基础性、框架性的致思理路和实践方略。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形势和意识形态斗争形势的估计不当,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不断滋长,最终演化为“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政治运动为中心的严重失误,给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带来重大损失,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程遭受严重挫折。思想政治教育亟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不断改革创新。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沉着冷静、审时度势,坚持发扬中国共产党重视思想建设和理论引领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独特优势,以“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局,推动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把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5),使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服务经济建设,二是如何顺应改革开放。前一个问题说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怎样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舆论基础和人才支撑,后一个问题说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能既促进改革的不断深入,又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既引导人们大胆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又自觉防止和抵制西方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正是在对这两个问题的反复求解中,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改革开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持续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

  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框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在谋划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机统一起来,坚持经济工作与政治工作、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核心理念。依照这一理念,中国共产党首先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的总体定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对此,1979年,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开启之时就旗帜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16),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17),思想政治教育“要插到经常性工作主要是经济工作里面去做”(18)。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并将之提升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的高度加以认识和处理。1983年,在农村改革初见成效、城市改革即将启动之际,邓小平指出:“在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19)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新形势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基于上述基本定位和战略判断,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20)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总体目标,“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21),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22),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历史进程中,全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化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本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学科化建设。如同“真理标准大讨论”拉开改革开放历史帷幕一样,20世纪80年代初,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的大讨论,也开启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学科化的建设之路。这场源自于军队政治工作领域的讨论,从一开始就以“研究掌握人们思想活动规律,使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化、理论化,成为一门科学”(23)为主题,迅速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引起强烈反响。1983年7月,中共中央批准转发《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正规化培养,培养专业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能手”和“专家”,建议有条件的高校要开办“政治工作专业”。为落实中央部署,1983年暑期,教育部组织召开“政治工作专业”论证会,确定即将设立的专业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依托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依托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部1984年4月下发《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6月下发《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的意见》。1986年5月国家教委制订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要求相关单位要着力建好包括第二学士学位和研究生班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从此,以正规化、专业化的方式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以学科化、理论化的方式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律,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经过30多年的努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学科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多学科理论资源相互交叉、有机融通的理论基础,以主体、客体、介体、环体为统领,以目标、内容、方法、环境为要素的解释框架,主干学科与分支学科、基础研究(原理、历史、方法、比较)与应用研究各有侧重、相互协调的学科体系,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阶梯式培养的完整链条以及总体数量客观、基本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这些都有力地支撑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探索与发展。

  持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鉴于“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运行机制、队伍建设、平台支撑、质量评估等各方面的创新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先后批准印发《关于成立中央宣传部的报告》《关于加强当前农村宣传工作的几点意见》《关于试行厂矿企业党的宣传工作条例的通知》《关于决定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恢复重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和体制机制。其后,又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情况,下发了《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探索建立新时期面向全民、覆盖全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世纪之交,随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大方略的提出,中共中央下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以中共中央名义下发的第一个集中系统阐述思想政治教育重大方针政策的主体性法规,是一部迄今为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法性质的党内法规”(24)。党的十六大以后,党和国家把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谋划与具体操作相结合,推动相关政策设计更加趋于精细化和针对性。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这一时期的制度建设既有总体规划性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又有与之相配套的30个具体政策细则,既有面向整个高校文科工作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又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专门性文件,既有重在构建长效机制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又有测量评估上述机制建设成效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使之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全面深化

  党的十八大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来看,建党90年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持续探索和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厚植起强大的现实根基。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资本主义制度深层弊端充分显现,“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25),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带来了有利外部条件。从挑战来看,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经济进入“新常态”,各类矛盾日益凸显,风险挑战不断增多,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态势不断加剧,思想政治教育维护稳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任务更趋繁重。随着中国快速发展,一些西方国家加大了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分化,强化了对中国国际形象的抹黑和攻击,思想政治教育争夺人心、争夺阵地、争夺话语权的斗争更趋激烈。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还面临着对自身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够,解决实践问题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内生之弊(26)以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背景下,一些地方和部门“重业务、轻政治”“重智育、轻德育”的外部之难。面对空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日益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中,全面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不断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新局面。

  科学厘定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着眼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审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置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中国共产党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和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纵深之中,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与客观必然性,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框定了新的历史方位。从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出发,习近平科学地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及其面临的时代课题:伴随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如何构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根基和信仰依归的问题。伴随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如何回应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呼唤的问题。伴随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充分发挥好“生命线”“中心环节”的独特政治优势,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撑。

  科学揭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和基本任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将之始终摆在党和国家事业的突出位置,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深入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就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13年8月,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7)的科学论断,强调“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一刻也不放松意识形态工作”(28)。2018年8月,在党的十九大之后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再次重申这个观点,并进一步阐释了其科学内涵,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立心、为民立魂的工作”(29)。在此期间,习近平一面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全局高度,深入阐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一面结合不同领域(学校、军队、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的具体工作丰富和发展这一论断的科学意涵,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地位理论,有力地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地位的规律性认识。基于战略地位的科学判断,习近平全面框定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基本职责在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心环节在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使命任务在于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战略重心在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目标指向在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些论断既有战略规划又有战术安排,既面向国内又放眼世界,既聚焦当下又着眼未来,既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又助力人的全面发展,描绘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波澜壮阔的历史蓝图。

  科学谋划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略和主攻方向。在明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方位与阶段特征、战略地位与基本任务的基础上,习近平围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实践方略。从宏观上看,这些方略主要包括“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的战略视野,“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时代眼光,“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统一、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统一、总结经验与改革创新统一、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统一、全党动手与部门负责统一”的实践原则。从微观来看,这些方略在新闻舆论、网络信息化、文艺工作、军队政治工作、哲学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领域各有侧重、自成体系。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例,习近平明确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新定位,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全程全方位立德树人”的新部署,“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新导向,“四个正确认识”的新任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新思路以及“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新要求。与此同时,习近平还就这些实践方略的具体运用明确了主攻方向,始终聚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历史主题,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这个根本问题,紧紧抓住党员领导干部和青年学生两个关键群体,切实管好用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着力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心聚力,着力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历程,人们可以愈发清晰地发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持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索和运用,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主题和历史主线。7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认识,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品格,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日益成长为一门富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世界眼光的科学,并在新时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主要经验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领导,不断优化领导方式,增强领导能力,提升领导水平,确保党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必须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进行谋划设计,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进行重点突破,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必须遵循人类历史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党执政的客观规律,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探索和运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时代性和创造性;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筑牢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精神纽带;必须把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式和手段,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在顺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必须把“大思政”理念贯穿制度建设全过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效应。这是总结中国70年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得出的基本经验,也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实践理路。

  面向未来,当代中国和世界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崭新的时代境遇给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人类所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仍将沿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方向深入发展,智力因素和精神力量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将不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将更多地肩负起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推动创新、助力发展的历史任务。从中国发展来看,我们即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时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将随即展开。走好新时代的新长征,迫切需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作用,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历史进程。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将更加注重中国特色与世界眼光的辩证统一。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营养和历史智慧,又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中不断坚守价值立场和奋斗方向,既立足中国实践、聚焦中国问题、挖掘中国经验,又放眼世界,批判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这是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需要首先明确的基本定位。从这一定位出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还将更加注重遵循规律与尊重创造的相互协同。如前所述,科学化的核心意涵在于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既要进一步深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和奋斗目标的总体性规律,更要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同领域特殊规律、不同对象发展规律(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规律)、不同方式运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在全面认识和自觉遵循规律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还应尊重群众实践探索与成功经验,将之适时升华为更具普遍性和指导意义的规律性认识。妥善处理好科学性与价值性、科学化与人文化的相互关系,既严格按照科学化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规范深化相关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又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贯穿其中,既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又为人的主观能动性预留下必要而广阔的空间,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这是新时代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需要自觉遵循的方法原则。除此之外,面向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还应更加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既善于运用理论思维揭示纷繁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背后的深层规律,创造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旨归的理论成果,又善于运用规律性认识解决实践问题,推动实践发展,助力实践创新,坚决破除“理论与实践两层皮”的弊端,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注释:

  ①李醒民:《科学是什么》,《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96-797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44-345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6-117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0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9页。

  ⑦《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1页。

  ⑧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1页。

  ⑨《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

  ⑩《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86页。

  (11)《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

  (12)《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2页。

  (13)《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3页。

  (14)《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45页。

  (15)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

  (16)《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页。

  (17)《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0页。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5页。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8页。

  (20)《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39页。

  (2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25页。

  (2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38页。

  (23)《光明日报》理论部编:《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7页。

  (24)王树荫:《论中国共产党90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8期。

  (2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61页。

  (2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79页。

  (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3页。

  (2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1页。

  (2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40页。

  (标题注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ZDA10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