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科研 > 成果

5G一周年成绩单:基站超过25万个 用户超过3600万

时间:2020-06-10 10:25:37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涂子怡

  近日,我国5G商用牌照发放迎来一周年。

  作为迄今为止电信史上发展速度最快、使用最广的一代通信技术,5G被寄予推动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的厚望。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所言:“作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柱,5G是信息消费的催化剂,是各种技术的融合器,正在领跑新基建。”

  5G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过去一年,我国5G产业在稳投资、促消费、助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中,诸多5G应用紧急上岗,让全社会认识到了5G的巨大价值,5G的发展也被寄予了前所未有的期望。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建成5G基站超过25万个。预计今年底,5G基站将超过60万个,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和重要战略资源,5G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长鲁春丛说,“5G推动实体经济行业转型升级作用不断显现,涉及工业、交通、医疗等多个行业,目前全国已累计开展5G创新应用400余项。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600个。”

  在稳投资方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国内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并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超过3.5万亿元。

  共建共享是5G建设最大创新

  不断加速的5G建设让我国的电信运营商面临前所未有的建网压力。

  中国电信总经理李正茂将5G建设及覆盖的难度概括为三个“3”——5G基站数量将比4G多出3倍、单基站耗电量是4G基站的3倍、单基站的成本是4G基站的3倍。

  “过去一年,5G投入之大前所未有。”中国铁塔副总经理张权说,“为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并实现快速部署,深化共建共享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目前,97%的5G建成基站都是通过共享电力塔等行业内外资源实现的。”

  在基于重点配套设施的铁塔共享模式之外,我国还将5G共建共享扩展至共建网络、共享频率。

  2019年9月9日,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宣布共建5G接入网,不到9个月的时间,就开通5G基站超过14万个,用最短时间在全国拉起了一张5G网。

  今年5月20日,中国移动与中国广电宣布5G共建共享,包括网络共建、频率共享、内容平台共用。这意味着,中国移动获得了中国广电有5G黄金频段之称的700MHz低频频谱资源的使用权,中国广电则依靠中国移动具备了覆盖全国的通信服务能力。

  《通信产业报》全媒体总编辑辛鹏骏总结说:“曾经‘你死我活’的竞争主体,在5G时代战略结对,突破了过往不可逾越的技术、频率、建设的藩篱。这样的建设方式过去不可想象。”

  转变思维让5G真正深入生活

  随着5G建设提速,用户增长成为业界观察电信运营商消费者业务的重要指标。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字来看,我国5G用户已超过3600万;而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透露,我国5G套餐用户已突破7300万。两个相差甚远的用户数据有什么玄机?

  简单地说,并非所有的5G套餐用户都在使用5G网络。相比4G套餐资费,5G套餐门槛虽高,但所包含的消费权益更丰富,尤其是流量权益。所以,很多用户虽然办理了5G套餐,但依然在使用4G手机和4G网络。据了解,尽管5G手机已批量上市,价格偏高仍是导致消费者持币观望的最重要原因。

  将5G套餐用户转为真正的5G网络用户,单凭电信运营商之力还很难快速实现。此前,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就曾公开呼吁,希望在财税、补贴、考核等领域给予电信运营企业更多5G优惠政策,加快破解5G成本难题。

  回顾过去一年,运营商的竞争格局已经发生变化。在继续深耕消费领域的同时,针对行业市场调整业务模式成为几大电信运营商的新发力点。

  中国电信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开放平台,从工业数据采集、工业数据中台和工业数据应用3个层次为制造企业提供服务;中国移动正面向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医疗、教育、金融、媒体、智慧城市等15个细分行业,重点打造100个高质量5G行业应用“样板房”;中国联通与上海商飞共同打造面向航空领域的5G全连接工厂,已成示范标杆。

  王志勤说:“我国的5G行业应用正逐渐从单一化业务探索、试点示范阶段进入复制推广阶段。”

  电信运营商重耕行业市场,或许难以短期见效,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经历痛苦的思维方式和商用模式的转变,更要解决与行业客户间的业务“认知差异”。或许当这些问题被逐个解决后, 5G才有望真正深入并改变人们的生活。(记者 刘 艳)[责编:涂子怡]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