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教育 > 重点推荐

春满梨园遍芳华

时间:2021-01-20 09:47:17 来源: 河南日报 作者:陈涌泉

  王全书先生的《梨园芳华》近日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付梓,我有幸先读为快。该书汇集了他多年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等报刊上发表过的关于戏曲艺术的文章和评论、序言等,洋洋十数万言。其中既有现象剖析又有理论思考,既有运筹规划又有美好展望,既有生活回忆又有艺术体悟,字里行间流淌着他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与自豪,凝聚着他对发展民族文化的远见与卓识、责任与担当。我认为该书具备四大突出特点——

  见解独到

  作者深谙戏曲艺术规律,广博的知识结构、深厚的学术积淀、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得他评点现象有理有据,分析问题精当透彻,指导实践高屋建瓴,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和思想之光。特别是他在总结前辈大师的艺术经验、艺术成就和艺术品格时,更能体现出他精深的艺术修养、专业的理论水准和独到的见解感悟,读罢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在纪念“豫剧大师”常香玉的文章中,他首先引用常大师的名言“对于一个演员,什么最大?唱好戏最大,戏比天大”,借此阐发了一个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艺德与追求。同时他还指出“恒心、赤心、爱心、信心”成就了常大师的崇高理想和博大襟怀,并把她的一生总结为“一心一意干事业、一心一意为人民、一心一意对社会、一心一意向未来”。这既是对常大师人格风范的高度礼赞,又是对她艺术经验的高度提炼,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在总结豫剧名旦六大家的艺术风格时他写道:“常派的激越奔放、大气磅礴,陈派的刚柔相济、含蓄秀美,崔派的沉稳厚重、委婉抒情,马派的清脆明亮、秀丽华贵,阎派的醇甜细润、自然天成,桑派的字乖音巧、闪滑抢离,都匠心独运、独树一帜,从而将豫剧推向了光辉灿烂的巅峰。”这种宏论最能体现作者对艺术独特的审美感知能力,没有对艺术规律的精确把握,没有对艺术流派的深刻体验,是不可能做出这种准确而又生动的概括的。

  在讲到出版《中原戏剧名家传记系列丛书》的价值时,他指出写传记有二难,一是写真难,二是传神难。为了做到“写真”“传神”,他提出“写真”要对素材进行精确取舍,不能“只说过五关,不说走麦城,一味打造完人”,真实是传记的最大特点;“传神”要紧紧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是写人而不是造神,通过具体的事例,使传主跃然于纸上,“传神”是传记的最高追求。这无疑点到了传记文学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指出了出版这套丛书的良苦用心和最终目的。

  视野宏阔

  作者能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中原这块深厚的文化沃土,以全局的眼光、前瞻的思维,为戏剧艺术的发展提出了颇有见地的理念、思路及对策。比如,他在全国豫剧院团工作交流会上指出,要想下好全国豫剧一盘棋,必有树立“三大”的发展理念,即:树立大豫剧理念,拓展豫剧发展传播空间;构建大合作机制,提升豫剧传承创新能力;形成大交流格局,推动豫剧走向世界进程。这种着眼于全球化视野的思维和架构、观念和策略,把豫剧艺术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不仅对豫剧的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全球化背景下所有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借鉴意义。

  他在谈到出版《中原戏剧名家传记系列丛书》初衷时指出:“不仅拂开尘封往事,使名家们德艺双馨的故事不致湮灭,给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篇章,而且也是对振兴中华戏剧大业呼声的切实回答,更是在时代嬗变中对中原文化如何助力实现中国梦、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深沉思考。”

  他在《传承、创新、振兴豫剧祥符调的若干思考》中,不仅分析了豫剧“母调”——祥符调产生与发展、沉寂与落寞的历程和原因,更指出了振兴豫剧祥符调的意义和价值。把振兴发展中华豫剧祥符调,提高到挖掘河南历史文化、打造河南文化名片、增强中原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高度,为新时代祥符调乃至全国豫剧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指明了路径。

  情感真挚

  作者一直关心河南文艺事业的发展,他担任河南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之后,对以豫剧为代表的河南戏剧更是给予了巨大的支持。促进会先后承办了中国豫剧节、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全国豫剧院团工作交流会等大型活动,联合摄制《中华豫剧》文献片,组织人员编撰出版《樊粹庭文集》《中原戏剧名家传记系列丛书》等重要著作文献,可谓硕果累累,熠熠生辉。

  通览《梨园芳华》的全部书稿,我发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一种真挚而又美好的情感,这种情感包括作者对民族艺术的喜爱、对老一代艺术家的敬仰、对新一代戏剧工作者的期待以及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的赤子情怀。正是怀着对无数前辈的追慕,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眷恋,才会有“凛凛生气”绕其左右,而又心意盎然。

  他在概述“豫剧大师”常香玉为人民演戏时动情地盛赞:“无论是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白雪皑皑的天山垦区、荒漠无边的大庆油田,还是在矿井下、高炉旁、田野上、校园里,甚至在只有一个战士的边防哨所、在只有一个老人的农村五保户的床前,她都满腔热忱地把自己的艺术一丝不苟地奉献给人民。”

  他在全国豫剧院团工作交流会上热情地憧憬:“我相信,有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有全国豫剧同仁的合作共进,豫剧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产生出更多的戏曲精品,培养出更多的艺术大师,传播到更远的区域,让豫剧这一艺苑奇葩开遍全国,红遍世界!”

  文采斐然

  《梨园芳华》中,作者文笔如行云流水,文采飞扬。他在描写常香玉大师带领香玉剧社义演捐献战斗机时写道“半年辛苦寒与暑,几万里路云和月”;他在描写豫剧超强的传播能力时写道“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天府之国’到宝岛台湾,到处都能听到豫剧圆润悦耳的旋律和人们耳熟能详的唱段”;他在描写全国豫剧不同艺术风格时写道“如泰岱清风、燕赵明月、戈壁雪花,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些饱含深情的华彩篇章,既是作者情怀的真实表达,又是他才情的充分展现。

  他说:“回望,是为了凝视一路走来的足迹,充实更精彩的前行;前行,是为了拼搏璀璨夺目的未来,刻画更深刻的回望。”常香玉大师逝世后,他在纪念文章中为常大师题写对联:“常香玉,玉洁冰清,德艺双馨,香玉常在,一代人民艺术家;梨园春,春色满园,声情并茂,青春永驻,万世中华戏曲魂。横批:戏比天大。”

  他在赞扬“豫剧现代之父”樊粹庭的巨大贡献时写道:“历史的变迁,使许多显赫一时的东西烟消云散;时光的流逝,使许多喧嚣一时的东西归于沉寂。而樊粹庭终其一生所从事的豫剧改革和他创作的‘樊戏’,却与广大人民群众休戚与共,以极强的生命力长留人间。”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从《梨园芳华》中,我们读出了戏曲的希望,听到了未来的呼唤,坚定了文化自信,明确了肩头责任。期待着盛世梨园更加繁荣昌盛,期待着民族艺术能够一地芳华!(陈涌泉)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