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教育 > 重点推荐

敦煌学研究见证中华文化新辉煌

时间:2020-08-20 09:30:01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刘进宝

  作者:刘进宝(浙江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主要通道,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敦煌研究院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新时代的敦煌学研究、敦煌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力量。

  古代敦煌被称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从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中出土的简牍可知,两汉时期,敦煌就曾接待过安息、大月氏、康居、大宛等许多亚洲国家的使节。敦煌文书虽然以汉文文书为主,但也有梵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突厥文、粟特文、西夏文、叙利亚文、八思巴文等文字书写的资料。在敦煌壁画中,也有许多反映各民族交流、融合、发展的画面。

  古代丝绸之路的兴盛和繁荣,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汇。作为中外文明交流产物的敦煌,也是文化交流、融合、汇聚的窗口。敦煌文化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形象美轮美奂。敦煌文化既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同时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在历史长河中,敦煌始终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并不断吸纳、接受其他地域和民族的文明成果。

  随着1900年敦煌藏经洞文献的发现、流散、在世界各地被收藏,国际上出现了“敦煌学”,使敦煌走向世界。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结束了敦煌石窟近400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屡遭破坏偷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三代敦煌学人,长期坚守在西北边陲,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为莫高窟保护和敦煌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敦煌属于中国,敦煌学属于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近年来,我们在敦煌学领域的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如敦煌石窟的考古断代和艺术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海外所藏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回归正有序进行,世界各地所藏敦煌文献的图版已基本完成出版,敦煌文献的校录释文成绩突出,在敦煌历史、语言文字研究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推进,敦煌学研究的范围更加宽广,敦煌学与丝路文明的结合更加紧密,中国学者将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0日 07版)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